《听吼堂长老夜讲般若·其六》全文
- 鉴赏
这首诗《听吼堂长老夜讲般若(其六)》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以“五蕴”、“般若”等术语,表达了对宇宙真理和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
“五蕴自然空”,意味着世间万物的本质是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里的“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代表了构成生命现象的五个方面,当它们被理解为虚幻而非实体时,就能达到心灵的解脱。
“受想亦如是”,进一步强调了受(感受)、想(思想)也是空性的,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引导人们认识到,所有的情绪和想法都是暂时的,不应被执着。
“还闻花香无”,这句话似乎在探讨感官体验的真实性。它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闻到花香时,花香本身存在吗?还是说,花香只是我们感知到的一种现象?这引出了对现实本质的深入思考,即事物的真实存在可能远比表面现象更为复杂。
“吾无隐乎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诗人似乎在说:“我没有隐藏什么于你。”这既是对听众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坦诚。它暗示着,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是无需隐藏的,它们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等待被发现和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中关于空性、无常和自我认知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深邃洞察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宋钧秀才落第还乡
漆雕不肯仕,仲尼悦其然。
乃知君子学,躁进非所先。
去圣邈千载,兹风复谁传。
趋营不自反,廉耻一以捐。
爱君抱冲淡,荣利不可迁。
读书本仁义,洞见末与颠。
失志不为辱,谋道方复坚。
临分求规言,顾我昧所宣。
愿君崇远业,无愧古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