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者爽以逸,肩者汗且喘。
适已弗虑他,其理宁为善。
絜矩于偶游,所会固不浅。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在夏日乘凉时登玉山的情景,通过对比乘凉者与肩扛者不同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首句“乘凉登玉山”,点明了活动地点和季节,玉山在这里象征着清凉与高远,乘凉则暗示了避暑之意。接下来,“肩舆寻荔栈”描述了寻找荔枝栈道的过程,荔栈可能是指荔枝树丛中的小径或栈道,增添了旅途的趣味性和自然之美。
“舆者爽以逸,肩者汗且喘”对比了两种不同角色的感受:乘坐轿舆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而肩扛重物的人则汗流浃背,呼吸急促。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体力劳动与休闲享受之间的差异,也隐含了对劳逸结合、公平公正的思考。
“适已弗虑他,其理宁为善”表达了对当下满足与未来规划之间关系的思考。意思是说,当下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忽视未来的考虑,这样的态度是明智的。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深入理解,即在享受当前的同时,也要为长远打算。
“重赏则底须,薄赐未宜免”进一步阐述了奖惩之道。认为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但不应过分追求;同时,适度的恩惠也是不可缺失的。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管理与人际关系中平衡原则的重视。
最后,“絜矩于偶游,所会固不浅”总结了整个过程的体验与感悟。絜矩意为衡量、比较,偶游则是偶然的游玩或旅行。这句话意味着在偶尔的出游中,也能获得深刻的体会和收获,强调了生活中的点滴体验同样珍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次夏日登山的经历,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以及个人修养的思考,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成就,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思考方面也同样有着独到见解。
拄杖头边,草鞋跟底。随缘放旷,隐遁过时。
岂谓业债难逃,复落他家绻缋,扶病拖泥带水。
只得竖四横三,乘时拽取。
正续山与云黄山斗额,为复是神通游戏。
为复是法尔如然。
不见道,浙东山,浙西水,四海五湖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