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来(běn lái)的意思:原本,本身应该如此
幢幡(zhuàng fān)的意思:指旗帜、旌旗的意思。
佛天(fó tiān)的意思:指极其广阔的天地,也用来形容非常宽广的胸怀。
佛力(fó lì)的意思:指佛教的力量,也用来形容人具有超凡的力量或智慧。
罗师(luó shī)的意思:指被人们尊敬、景仰的老师或导师。
茫然(máng rán)的意思:形容心神迷惘,不知所措。
岂非(qǐ fēi)的意思:难道不是,岂非表示对某种事实或判断的反问,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三世(sān shì)的意思:指代三代人,一般用来形容事物的历史悠久或者代代相传。
设施(shè shī)的意思:设施指的是建筑物、场所或组织中的各种设备和设备,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十方(shí fāng)的意思: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表示广泛、无所不在。
受记(shòu jì)的意思:被人记住。
所持(suǒ chí)的意思:所持指的是拥有或持有某种东西,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或特征。
陀罗(tuó luó)的意思:指人的胸襟、气度、志向等等不高尚或不值得称道的品质。也指人的言行举止轻浮、庸俗。
无间(wú jiàn)的意思:没有间隔、没有中断,形容连续不断,毫无间隔。
诸天(zhū tiān)的意思:指各种天空、天堂、天国等。
- 翻译
- 跋陀罗师能变幻万物,将污秽幻化为洁净,持有幻化的佛陀形象。
佛陀以幻术戏弄众天神,用幢幡香果来营造仪式氛围。
困惑者想要消除幻象,却发现自己仍被幻化佛陀的力量控制。
佛与你原本并无分别,为何如今恭敬,昔日傲慢?
无论是十方还是三世,皆为空无,你的受记难道不是佛陀幻化的结果?
- 注释
- 跋陀罗师:一位名叫跋陀罗的法师。
幻物:变幻出的物体。
佛幻:佛陀的幻术或佛法的幻化力量。
幢幡:佛教法会中使用的旗帜和伞盖。
香果:供奉仪式中的香料和水果。
茫然:困惑不解。
受记:佛教中接受的预言或指示。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属于佛教题材。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探讨了佛教中的一些哲学概念,如幻相、空性以及因缘。
"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高僧(跋陀罗)能够将不净之物通过幻化变成清净,并以此幻象膜拜心中的佛。这里的“幻”字表达了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即通过观想来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佛幻诸天以戏之,幢幡香果助设施" 这两句则是说佛陀通过其神通力幻化出各种天界,以此作为修行者的修炼。这一过程中,幢幡(即旗帜)、香、果等都是辅助手段,用来建立起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茫然悔欲除所幻,还为幻佛力所持"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即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想要摆脱这种幻象的愿望,但同时又感到自己无法逃离佛陀的力量,仍被这幻相所束缚。
"佛天与汝本无间,汝今何恭昔何慢" 这两句是对修行者的提醒,即佛与众生原本没有隔阂,但现在却因执着和懒惰而显得急躁和迟缓。诗人通过这句话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心态,鼓励他们顺其自然地走向觉悟之路。
"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 最后两句则是对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一切万象都是空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有存在都只是因缘和合集。诗人自问,这种宿命的记忆难道不是也在佛陀幻化之中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概念的运用,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米友仁潇湘卷
潇湘妙趣天下无,千变万状难形模。
造物技痒不能秘,自为写照非人图。
夜雨欲霁馀润溽,晓烟既泮犹模糊。
伊人饱挹荆襄秀,兼之家法传元枢。
云烟叠嶂垂粉本,笔气直吞云梦湖。
溟溟濛濛幻晴晦,惝恍倏忽移方隅。
始如处女后脱兔,即离不得俯仰殊。
挂冠神武夫何恨,振衣黄鹤良堪娱。
老米云山藏宝笈,物聚所好其然乎。
羲献合璧诚无忝,冷笺小令挥骊珠。
每披三绝缩吟手,惟清万虑天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