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画卷。首句“弦歌百里画帘深”,以“弦歌”象征音乐与文化的传播,通过“百里”和“画帘深”营造出一种深远、雅致的氛围,仿佛悠扬的乐声在广袤的田野间回荡,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艺术与和谐的世界。
接着,“桃李千家接上林”,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将桃花与李花的盛开与茂密的森林相连,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知识与文明的广泛传播与融合。这里的“千家”与“上林”形成对比,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又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试问佩刀临瀫水,何如飞舄向兰阴。”这两句则转向了对人物活动的描绘。佩刀临水,可能象征着某种仪式或行为,而“飞舄向兰阴”则更显飘逸与超然,仿佛主人公正乘着轻盈的鞋子,穿越到幽静的兰花丛中,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态度,也暗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对比,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以及人们对精神世界与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景画,更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诗意表达。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燕山八景·其二瑶岛春阴
王城古帝都,宫阙宏且丽。
中有千仞峰,岧峣压幽蓟。
念昔椎凿初,本自人力致。
烧蜃插文石,奇功夺天地。
蛟鸾失其仪,涛岳逊其势。
况当灵雨馀,葱郁蔼生意。
深留云雾阴,润聚圭璧气。
忽闻桑扈鸣,君王思秉耒。
髑髅挽车图
车辚辚,车辚辚,触髅挽车挽断筋。
借问何辛辛,一家骨肉在一身。
红丝系足非良因,彩衣儿女徒欣欣。
载重力微每见嗔,鞭之扑之亦有因。
嗟哉髑髅之骨已如银,髑髅之苦如积薪。
髑髅入土还笑人,后车来者无停轮。
聚上人铁笔歌
昔时智永铁作限,今时善聚铁为笔。
笔底曾经百鍊功,篆隶雕镌体非一。
揠波萦回垂露瀼,金鹊虎爪相辉光。
琅函夜启玉刚夘,笑倒籀史惊钟王。
我作中台山上记,一挥四百二十字。
聚也运锋勒翠珉,至今矫矫龙蛇势。
草阁岩居云气深,上人一来听我吟。
要将铁笔化采笔,丛林价重双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