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鼎沸(dǐng fèi)的意思:形容局势或气氛非常热烈、激动。
顾兔(gù tù)的意思:顾虑兔子的安危,指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
毫端(háo duān)的意思:形容非常细小、微不足道。
何似(hé sì)的意思:表示与之相比或相似的事物相差很远,形容差距非常大。
锦囊(jǐn náng)的意思:锦囊是指一个装有各种物品或信息的袋子,比喻储藏着宝贵的东西或有用的计策。
冷淡(lěng dàn)的意思:冷漠、不热情、不热心
靡遗(mí yí)的意思:指没有遗留下来,一点也没有剩下。
清香(qīng xiāng)的意思:指香气纯净、芳香宜人。
秋月(qiū yuè)的意思:指秋天的月亮,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
笙歌(shēng gē)的意思:形容热闹喜庆的场面或景象。
生活(shēng huó)的意思:指人们日常的生存和活动。
收拾(shōu shi)的意思:整理、整顿、整治
兔毫(tù háo)的意思:形容写字或画画的技艺极其精细细致。
为生(wéi shēng)的意思:指为了生计而努力奋斗、辛勤工作。
文犀(wén xī)的意思:比喻书籍、文章等具有珍贵的价值。
香供(xiāng gòng)的意思:指供奉神佛的香火。
遗才(yí cái)的意思:指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才能或才华。
一回(yī huí)的意思:一次,一次性
隐几(yǐn jǐ)的意思:隐瞒真相,掩饰事实。
笙歌鼎沸(shēng gē dǐng fèi)的意思:形容场面热闹喧哗,人声鼎沸。
-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虞俦在中秋月圆木犀花开之后,与朋友们频繁的诗词唱和,享受着清雅的文人生活。"秋月秋花自一回",诗人以秋月和秋花起兴,暗示季节的美好和文人的闲适。"锦囊收拾靡遗才",形象地写出诗人珍视每一次创作,将才华悉心收藏。
"吟馀顾兔毫端满,赋罢文犀纸面开",描述诗人笔下生花,诗篇如兔毫般细腻,赋写完毕后,纸上留下的则是犀利的文字。"十里清香供隐几,三人对影称挥杯",进一步渲染了文人雅集的氛围,清风香茗伴着诗酒,三五知己共赏月色,对影畅谈。
然而,诗人对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发出疑问:"笑渠冷淡为生活,何似笙歌鼎沸催",他笑那些追求热闹繁华的人,觉得这样的文人生活虽然清淡,却胜过喧嚣的笙歌与热闹。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高雅文化的坚守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
忆作江东客,猖狂事颇曾。
海隅思变化,云路折飞腾。
小子今何述,高贤昔谬称。
瘦体休问马,病爪莫论鹰。
海棹扁舟泛,江开一槛凭。
岸环青莽苍,峰峭碧崚嶒。
水国程无尽,烟郊思不胜。
金丝援嫩柳,玉片犯残冰。
夜泊闻操楫,朝行看下罾。
沙明春雨霁,野白暮云蒸。
蒲晚帆山叶,花开镜水菱。
乱芳丛沼沚,馀溜泄沟塍。
鹫岭因支访,龙门诣李登。
黄莺春恼客,白鹤夜依僧。
粗得狂歌趣,深疑笑病症。
地穷屯健马,天尽抑飞鹏。
桂彩分城堞,松香在阁层。
酒徒穷不破,诗债老相仍。
伯玉年将近,宣尼《易》未弘。
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造化三光借,乾坤一块凝。
才当论曲直,命可系衰兴。
凤鸟非无叹,骅骝靡不乘。
豹文须蔚蔚,羊目漫睖睖。
范蠡尝金铸,吴王昔土崩。
雄图翻自失,高躅鲜相承。
禹庙思陈藻,秦山忆杖藤。
几时心豁豁,长日醉瞢瞢。
水室穷深讨,云门极峻登。
北归天尚远,东望海方澄。
鹤跂虚为羡,人言敢不应。
旅游星正孛,愁望月初絙。
讵欲由斜径,聊思枕曲肱。
兴扪头上虱,閒视笔锋蝇。
鸟岸劳方寸,鱼瓶惜一升。
诗秋情未剧,别夜思偏增。
白首身从贱,青云气可凌。
当知在尘土,言直更兢兢。
《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唐·张祜】忆作江东客,猖狂事颇曾。海隅思变化,云路折飞腾。小子今何述,高贤昔谬称。瘦体休问马,病爪莫论鹰。海棹扁舟泛,江开一槛凭。岸环青莽苍,峰峭碧崚嶒。水国程无尽,烟郊思不胜。金丝援嫩柳,玉片犯残冰。夜泊闻操楫,朝行看下罾。沙明春雨霁,野白暮云蒸。蒲晚帆山叶,花开镜水菱。乱芳丛沼沚,馀溜泄沟塍。鹫岭因支访,龙门诣李登。黄莺春恼客,白鹤夜依僧。粗得狂歌趣,深疑笑病症。地穷屯健马,天尽抑飞鹏。桂彩分城堞,松香在阁层。酒徒穷不破,诗债老相仍。伯玉年将近,宣尼《易》未弘。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造化三光借,乾坤一块凝。才当论曲直,命可系衰兴。凤鸟非无叹,骅骝靡不乘。豹文须蔚蔚,羊目漫睖睖。范蠡尝金铸,吴王昔土崩。雄图翻自失,高躅鲜相承。禹庙思陈藻,秦山忆杖藤。几时心豁豁,长日醉瞢瞢。水室穷深讨,云门极峻登。北归天尚远,东望海方澄。鹤跂虚为羡,人言敢不应。旅游星正孛,愁望月初絙。讵欲由斜径,聊思枕曲肱。兴扪头上虱,閒视笔锋蝇。鸟岸劳方寸,鱼瓶惜一升。诗秋情未剧,别夜思偏增。白首身从贱,青云气可凌。当知在尘土,言直更兢兢。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39967c66af40b54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