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为岁在壬子。
忽闻剥啄声,门外一僧至。
袖中出一卷,但乞诗与字。
我诗与尔法,如饿人放屁。
不臭亦不响,止是走閒气。
欲去问菩萨,菩萨都掉臂。
我非阎罗王,岂管尔生死。
园公闻此言,低头惟弹指。
尔僧游五台,亦是没巴鼻。
五月十八日,为岁在壬子。
忽闻剥啄声,门外一僧至。
袖中出一卷,但乞诗与字。
我诗与尔法,如饿人放屁。
不臭亦不响,止是走閒气。
欲去问菩萨,菩萨都掉臂。
我非阎罗王,岂管尔生死。
园公闻此言,低头惟弹指。
尔僧游五台,亦是没巴鼻。
《题僧一空卷》【明·张萱】五月十八日,为岁在壬子。园公好午睡,日落犹未起。忽闻剥啄声,门外一僧至。开门拭眼看,膜拜已在地。手持友人书,云是希彝氏。一空即此僧,久住回龙寺。留坐请吃茶,絮絮复訾訾。声音似闽人,兴宁毋乃是。两颊晕红潮,米汁想所嗜。合掌念弥陀,开口乞布施。袖中出一卷,但乞诗与字。且乞参政公,且乞正觉士。且乞曾察院,且乞韩太史。先来乞园公,幸莫惜牙齿。欲游五台山,不知几千里。远游有此卷,庶当出疆贽。园公大摇手,尔亦何事此。我字既不佳,诗亦不利市。况我老实头,不识尔空义。既是一空卷,何必诗满纸。一空便俱空,如何又有尔。我诗与尔法,如饿人放屁。不臭亦不响,止是走閒气。相对共拍掌,一笑不能止。昨闻邻家哭,菩萨没道理。邻有一少年,极喜作佛事。嗟哉三十六,一病即长逝。欲去问菩萨,菩萨都掉臂。回头笑邻人,若亦没道理。饭尽僧人吃,钱尽僧人使。何益我毫毛,而望我福庇。我非阎罗王,岂管尔生死。园公闻此言,低头惟弹指。尔僧游五台,亦是没巴鼻。五台有文殊,不是当儿戏。一空才出门,园公复隐几。空来还空去,不满一空意。再来乞园公,只此诗而已。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767c6b1dc2729056.html
巴鼻(bā bí)的意思:形容一个人非常自负,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高度自负。
剥啄(bāo zhuó)的意思:剥削和压迫。
布施(bù shī)的意思:指慷慨解囊,乐于施舍财物。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不满(bù mǎn)的意思:对现状感到不满意或不满足。
不利(bù lì)的意思:指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或不利的局势。
不佳(bù jiā)的意思:不好,不理想
参政(cān zhèng)的意思:指参与政治事务,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和决策。
察院(chá yuàn)的意思:察院指的是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用来表示对人民的监督和审判。
长逝(cháng shì)的意思:长久逝去,永远离去
吃茶(chī chá)的意思:指以茶代饭,以茶代餐。
出门(chū mén)的意思:离开家门,外出
出疆(chū jiāng)的意思:离开家乡到外地旅行或工作
当儿(dāng ér)的意思: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状态或位置下,表示临时性或暂时性的情况。
道理(dào li)的意思:指事物的原理、道理或规律,也指正确的观念、见解。
低头(dī tóu)的意思:低下头颅,表示谦卑、屈服、顺从等。
掉臂(diào bì)的意思:指失去帮助或支持,被抛弃或背叛。
而已(ér yǐ)的意思:表示某事物或某情况只是如此,没有其他更多的含义或价值。
儿戏(ér xì)的意思:指事情或行为太过简单、轻松,不值一提。
放屁(fàng pì)的意思:指说话或行为虚假、不实,胡说八道。
福庇(fú bì)的意思:福气保佑,幸运庇护
复隐(fù yǐn)的意思:指隐藏的事物再次显露出来,也可用于形容某种情况再次发生。
佛事(fó shì)的意思:指佛教的事务或仪式。
毫毛(háo máo)的意思:形容极小、微不足道的数量或程度。
何事(hé shì)的意思:表示问原因,询问事情的缘由。
何必(hé bì)的意思:表示某种行为或做法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
合掌(hé zhǎng)的意思:合掌是指将两只手掌合并在一起,手指并拢,表示恭敬、祈祷或感谢。
红潮(hóng cháo)的意思:形容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一代。
回头(huí tóu)的意思:回到原来的地方;改变主意;追悔莫及
既是(jì shì)的意思:既表示肯定,又表示否定。同时,表示两者都是或两者都不是。
即此(jí cǐ)的意思:指此时此刻,表示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嗟哉(jiē zāi)的意思:表示感叹、慨叹之情。
开门(kāi mén)的意思:打开门户,比喻开始或开创某种事业或行动。
开口(kāi kǒu)的意思:指开口说话或开口要求。
空意(kōng yì)的意思:指只会空谈而不实际行动的人。
空义(kōng yì)的意思:指只说不做或只说一些空洞的话,没有实际行动或实际效果。
空便(kōng biàn)的意思:指没有任何顾虑和阻碍,轻松自如。
来还(lái huán)的意思:表示对过去的错误或过失进行补救或弥补。
老实(lǎo shi)的意思:老实指一个人为人诚实、言行端正,不虚伪、不欺骗。
利市(lì shì)的意思:指为了谋取个人或集体的利益而采取的一些手段或行为。
邻人(lín rén)的意思:指邻居、街坊之间的关系。
邻家(lín jiā)的意思:指与自己家相邻的家庭,也泛指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家。
弥陀(mí tuó)的意思:指佛陀,亦可指佛教中的阿弥陀佛。
米汁(mǐ zhī)的意思:米汁是指大米煮熟后留下的水,比喻剩余的价值或利益。
膜拜(mó bài)的意思:表示极度敬仰、崇拜、佩服。
乃是(nǎi shì)的意思:表示某个事物或情况的确实、不容置疑。
拍掌(pāi zhǎng)的意思:用手掌相互碰击,表示喝彩或赞许。
菩萨(pú sà)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萨,也用来形容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请吃(qǐng chī)的意思:请客,邀请别人吃饭。
人使(rén shǐ)的意思:用人做事的人,指使他人去做事。
日落(rì luò)的意思:日落,太阳从地平线下降,天色渐暗的现象。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的衰落、结束或消亡。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僧人(sēng rén)的意思:僧人指的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少年(shào nián)的意思:指年纪轻的男孩子或青年人。
声音(shēng yīn)的意思:指声音洪亮、响亮。
是当(shì dāng)的意思:正确、恰当、合适
太史(tài shǐ)的意思:太史是指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历史和记录史事。在成语中,太史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博学多才。
文殊(wén shū)的意思:指人的智慧和才学,也指人的头脑聪明。
午睡(wǔ shuì)的意思:指在午饭后小睡片刻。
五台(wǔ tái)的意思:五座高台,指五个重要的地方。
毋乃(wú nǎi)的意思:不是,不要
先来(xiān lái)的意思:指在一群人中,先到达某个地方或者先做某件事情。
相对(xiāng duì)的意思:相对表示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或对比的状态。
絮絮(xù xù)的意思:形容说话啰嗦、细琐。
牙齿(yá chǐ)的意思:指人的牙齿,也可泛指动物的牙齿。
眼看(yǎn kàn)的意思:立刻;马上
阎罗(yán luó)的意思:指地府的神明,也指死神,用来形容死亡或死神的形象。
摇手(yáo shǒu)的意思:摇动手臂,表示拒绝、不同意或告别。
亦何(yì hé)的意思:也是什么意思,表示对事物的无所谓或不在乎。
一空(yī kōng)的意思:完全空无一物或完全无效
一卷(yī juàn)的意思: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隐几(yǐn jǐ)的意思:隐瞒真相,掩饰事实。
友人(yǒu rén)的意思:友人指的是亲密的朋友或者关系密切的人。
远游(yuǎn yóu)的意思: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环境去旅行或游历。
园公(yuán gōng)的意思:指善于言辞辩论的人,也形容能够巧妙应对、善于辩驳的人。
晕红(yūn hóng)的意思:脸色因尴尬、害羞或激动而变红
云是(yún shì)的意思:云是是指事物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再来(zài lái)的意思:表示事物重复出现或再次发生的意思。
正觉(zhèng jué)的意思:指正直、清醒的觉悟和认识。
知几(zhī jī)的意思:知道多少。
只此(zhī cǐ)的意思:只有这一个,仅此一次
止是(zhǐ shì)的意思:只有这个,没有别的。
訾訾(zī zī)的意思:形容言辞刻薄、挑剔,指人对别人的言行过于苛刻。
不利市(bù lì shì)的意思:形容局势不好,情况不利
老实头(lǎo shí tóu)的意思:形容人诚实守信,不做坏事。
没巴鼻(méi bā bí)的意思: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缺乏自信心或自豪感。
三十六(sān shí liù)的意思:形容事物变化多端,无法预测或掌握。
五台山(wǔ tái shān)的意思:指人物志向高远,心胸广阔,思想境界开阔。
阎罗王(yán luó wáng)的意思:指阎罗殿中的主宰,也泛指死亡的象征。形容人死后要受审判的恐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一空”的僧人向“园公”求取诗与字的故事。诗中充满了幽默与讽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信仰的一些看法。
诗的开头描述了五月十八日的场景,园公午睡未醒,一位僧人来访。僧人手持友人之书,自称来自希彝氏,长期居住于回龙寺。他请求园公留坐并饮茶,交谈间透露出闽地口音,可能来自兴宁。僧人脸颊泛红,推测他喜爱米汁,双手合十念诵佛号,开口便请求布施。更有趣的是,僧人不仅请求诗与字,还特别提到希望得到参政公、正觉士、曾察院、韩太史等人的作品,甚至直接向园公索要。
园公面对僧人的请求,先是摇头拒绝,认为自己的字和诗都不佳,也不了解僧人的“空义”。接着,园公以幽默的方式回应,指出即使给予僧人诗与字,也如同饿人放屁,既无实质意义,也无实际价值。这种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园公对僧人行为的讽刺。
对话中,园公还提及了邻居家的少年,这位少年热衷于佛事,却在三十六岁时突然离世。园公感叹,即使是向菩萨求助,菩萨似乎也无能为力。通过这个故事,园公讽刺了佛教徒对死后世界的盲目信仰。
最后,僧人请求再次见园公,只希望得到园公的诗。园公则表示,既然僧人已经得到了诗,那么他的目的就已达成。整个故事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园公的智慧与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