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箐截人首,饰金誇其族。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
附界总为戕,将避及床褥。
穿箐截人首,饰金誇其族。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
附界总为戕,将避及床褥。
百谷(bǎi gǔ)的意思:指各种谷物的集合,泛指丰富的粮食。
不庭(bù tíng)的意思:指言辞过激,不适当,不得体。
犷悍(guǎng hàn)的意思:形容人勇猛、豪勇、粗犷的样子。
何辜(hé gū)的意思:表示无辜受冤,冤屈无处申诉。
可以(kě yǐ)的意思:表示事物具有某种能力或条件,可以实现某种行为或达到某种目的。
民则(mín zé)的意思: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生番(shēng fān)的意思:指新生的番人,也泛指新来的外族人。
退避(tuì bì)的意思:指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主动避让或退让。
王化(wáng huà)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以权势强大,压制他人,使其服从自己的意志。
野鹿(yě lù)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野性难驯,不受拘束。
以为(yǐ wéi)的意思:错误地认为,误以为
有生(yǒu shēng)的意思:指有生命的存在或有生活的人。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台湾地区民族关系的深刻忧虑与思考。诗中描绘了当地原住民(生番)与汉族居民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首句“内山有生番,可以渐而熟”暗示了作者对于通过时间和教育逐渐同化的理想,希望不同民族能够和谐共处。然而,“王化弃不收,犷悍若野鹿”则揭示了政府政策的缺失,导致原住民保持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难以被文明化。
接下来的几句“穿箐截人首,饰金夸其族”描述了原住民的暴力行为和部落间的炫耀,显示出他们与外界的隔绝和冲突加剧。作者提到“自古以为常,近者乃更酷”,说明这种暴力行为并非新现象,但近来情况似乎更加严重。
“我民则何辜,晨樵夕弗复”表达了对无辜汉族居民遭受暴力侵害的同情,强调了冲突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接着,“不庭宜有征,振威宁百谷”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军事行动(征伐)来恢复秩序,保护百姓安全。
“土辟听民趋,番驯赋亦足”建议政府应开放土地,让民众自由迁徙,同时对原住民进行教化,使其适应农耕生活,从而实现和平共处。然而,“如何计退避,画疆俾肆毒”和“附界总为戕,将避及床褥”则表达了对政府可能采取的退避政策的担忧,担心这只会加剧冲突,甚至影响到平民百姓的安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台湾地区复杂民族关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和平解决冲突、促进民族融合的强烈愿望。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冲突后果,诗作呼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