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方朔侍,颇识子云奇。
散帙尘来少,窥书鸟去迟。
这首诗描绘了馆中读书人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沉的思考情感。首先,“偶从方朔侍,颇识子云奇”,这里运用了典故,方朔和扬雄(字子云)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与向往。
接着,“散帙尘来少,窥书鸟去迟”,这两句描绘了书斋中的宁静景象。书籍散落,积满了灰尘,可见主人长时间未动,连飞鸟都因不愿打扰而迟迟离去。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营造出一种静谧、专注的读书氛围,也暗含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囊中寻旧草,马上续新诗”,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状态。他从记忆中寻找过去的诗句,或许是在整理思绪,或许是在回顾以往的创作。同时,他又在马背上继续创作新的诗歌,这既体现了他的勤奋与执着,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忙碌与奔波。这种既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又不放弃对外界事物的探索与表达的精神,是许多文人墨客共有的特质。
最后,“惟有江湖兴,闲窗独坐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在闲暇之时,独自坐在窗前,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心中充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馆中读书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创作的热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君家罨画溪,岁晚忽思归。
密雪不献赋,流尘空化衣。
购书藏屋壁,温席奉庭闱。
清世莫招隐,垂天待一飞。
四明狂客一茅屋,敕赐剡川才一曲。
安福诗人李与贤,大书似剡山扉前。
我曾著脚勾践国,奉诏昭陵省松柏。
是时八月欲半头,镜湖不是人间秋。
稽山影落水精阙,荷花露滴波中月。
季真茅屋荒苍苔,古木哀猿啼禹穴。
今君结屋阿那边,疋似剡川若个言。
我到剡川君未到,似和不似然不然。
君不见兴公旧草天台赋,元不曾识天台路。
一俛仰间已再升,何用瘦藤与芒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