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观激水》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游 天 竺 观 激 水 宋 /周 焘 拳 石 耆 婆 色 两 青 ,竹 龙 驱 水 转 山 鸣 。夜 深 不 见 跳 珠 碎 ,疑 是 檐 间 滴 雨 声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拳石(quán shí)的意思:指拳头或石头,形容力量强大或坚硬无比。
耆婆(qí pó)的意思:指年老的妇女。
跳珠(tiào zhū)的意思:指人的眼睛转动快速、活泼,形容机敏聪明,反应灵敏。
夜深(yè shēn)的意思:指夜晚时间已经很深,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珠碎(zhū suì)的意思:指珠子破碎,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希望破灭。
竹龙(zhú lóng)的意思:指人或事物表面虚有其表,内里空洞,缺乏实质内容。
转山(zhuǎn shān)的意思:指能够移动山脉,形容人的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克服困难,达到不可能的目标。
- 翻译
- 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像耆婆树般青翠,
竹制的龙形水车转动,发出隆隆的山鸣声。
- 注释
- 拳石:形容石头形状像拳头一样小。
耆婆:古代印度的一种树,这里用来比喻石头颜色翠绿。
竹龙:竹制的水车。
驱水:转动以引水。
山鸣:形容声音如同山中回响。
夜深:指时间已晚。
跳珠:形容水滴如跳跃的珍珠。
碎:破碎、散落。
檐间:屋檐下。
滴雨声:下雨时水滴滴落的声音。
-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周焘的《游天竺观激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中以“拳石耆婆色两青”起笔,形象地刻画了石头古老而青翠的颜色,暗示了环境的静谧和自然之美。接着,“竹龙驱水转山鸣”描绘了竹制的引水工具在山间运作,发出哗哗的流水声,如同龙吟,增添了动态感。
“夜深不见跳珠碎”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情景,虽然看不见水珠跳跃的景象,但诗人通过听觉捕捉到了水声的细节,将其比喻为“跳珠碎”,形象地展现了激流冲击石头的声音。最后,“疑是檐间滴雨声”以疑惑的语气收尾,将激水声与雨滴声相混淆,既写出诗人观察之细致,也增添了诗意的朦胧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听觉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夜深人静的山涧,感受到水激石的动态美和自然的宁静和谐。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