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饱暖(bǎo nuǎn)的意思:指人们身体饱满暖和,形容生活富裕、幸福安康。
北境(běi jìng)的意思:指北方或寒冷的地区。
秉国(bǐng guó)的意思:秉国指担负起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不才(bù cái)的意思:指自己才能不高,能力有限。
车辙(chē zhé)的意思:指车轮辗过的痕迹或沿途遗留下的痕迹。比喻前人的经验或前人留下的成果。
持节(chí jié)的意思:指官员或军队中的领导者在充当使命的同时,能够坚守原则,不为个人私利而动摇。
付与(fù yǔ)的意思:将某种权力、责任、任务等交给他人。
国钧(guó jūn)的意思:指国家的重要决策者、重臣。
剧郡(jù jùn)的意思:指某地的地方官吏威风凛凛,专横跋扈,欺压百姓的情况。
路尘(lù chén)的意思:指行走的路上没有尘土飞扬,非常干净整洁。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丞相(chéng xiàng)的意思:指古代官职,丞相是宰相的别称,为君主辅佐国政的高级官员。也用来比喻辅佐君主的得力助手或重要顾问。
诗客(shī kè)的意思:指喜爱诗词的人,特指流连于山水之间,以写诗作画为乐的人。
银印(yín yìn)的意思:指官职、权力的象征。
吟诗(yín shī)的意思:吟咏诗词。
遮车(zhē chē)的意思:阻止车辆行驶,比喻阻挠、阻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吏无法施行良好政绩的自责和无奈。诗中“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如何能够恰当地掌握国家权力,而后文则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一句,诗人表示愿意把那些艰难的治理任务交给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完成。接着,“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无力感,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吟诵诗词的客人,不足以成为能够执掌节度的忠诚官员。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我批评,他觉得自己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来帮助那些贫困的人。随后的“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则是对自己仕途变迁的简单描述,从杭州到吴郡,时间从冬至春,环境和心情都有所转变。
接下来的“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一句,通过对官印使用频繁与日常生活中工具耗损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官位上的无能为力以及职责更迭的无奈。“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则是描绘诗人在不同地方任职时所见到的场景。
最后,“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一句,诗人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因为自己既没有能力为百姓做实质性的好事,也无法真正地服务于民众,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一些迎来送往的礼节。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批评,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对于施政无效的深切忧虑。
星历新传误,无人重讲明。
日中阴似夜,春半冷如正。
柳欲眠还醒,花犹染不成。
燕归多日了,犹自未闻莺。
旦夕灰吹律,涟漪尚剪新。
虽正犹是腊,差晚不伤春。
夜户凝朝彩,生柴代熟薪。
老僧眉最白,寒锁玉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