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县二十里,路平时正春。
四山唯有石,一寺更无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与安宁的向往。
“去县二十里,路平时正春”一句,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春意盎然的场景,为后文的情感展开奠定基调。这里的“路平”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写实,也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平和。
“四山唯有石,一寺更无尘”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一个空旷幽静的世界。“四山唯有石”,意味着这是一处极其荒凉之地,连植被都难以生长,更不用说其他生命。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寺”却能保持清净无尘,这里“寺”的存在,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描写,也象征着心灵的洁净与宁静。
“融结疑天意,经营忆古人”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思考。这里的“融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变化无常的状态,而“疑天意”,则是对这一切不可预知的命运表示一种敬畏之心。“经营忆古人”,则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中,诗人不禁思索起古人的生活和智慧来。
最后,“但知安乐处,何必是金身”一句,是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一种总结。这里的“金身”,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成就,也可以泛指任何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状态。诗人的意思是,只要找到心灵的安乐之所,即使不必追求那些高远的、难以企及的精神成就,也已然足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清净的心境。
几年湖海挹馀芳,岂料兰摧一夜霜。
人世空传名耿耿,泉台杳隔路茫茫。
碧窗月落琴声断,华表云深鹤梦长。
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