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碧汉(bì hàn)的意思:指蓝天白云,形容天空晴朗明亮。
不用(bù yòng)的意思:不需要、不必要
昌黎(chāng lí)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气质出众。
朝班(cháo bān)的意思:指早晨上班,也泛指每天定时上班。
横飞(héng fēi)的意思:指快速地飞行或迅速行动。
尽是(jìn shì)的意思:充满、全是
抗颜(kàng yán)的意思:抗拒面对困难或压力,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抠衣(kōu yī)的意思:指舍小利而求大利,舍得花钱或花时间。
黎老(lí lǎo)的意思:黎老指的是年纪较大的人,特指年纪大、经验丰富的长者。
墨庄(mò zhuāng)的意思:指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指书院或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
木铎(mù duó)的意思:指人的心地善良,慈悲为怀。
鸟外(niǎo wài)的意思:形容人离开家乡或原来的地方,到外地或陌生的环境中生活。
清江(qīng jiāng)的意思:清澈的江河水流
疏林(shū lín)的意思:指稀疏的树林,也比喻人际关系疏远、交往少。
相逢(xiāng fé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相遇。
小艇(xiǎo tǐng)的意思:小艇是指小型船只,比喻在困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一鹗(yī è)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眼光犀利,见识高远。
玉笥(yù sì)的意思:指人的品德高尚,言行端正。
云谷(yún gǔ)的意思:云谷指的是山谷中云雾缭绕的景象,形容山间云雾弥漫、景色美丽。
-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山水画卷。首联“一鹗横飞碧汉间,远持木铎下朝班”以“一鹗”(即鹰)在碧蓝的天空中翱翔,手持木铎(古代传令工具),象征着王司训即将踏上旅途,肩负重任,如同鹰击长空,充满力量与决心。
颔联“清江小艇鸥边渡,玉笥孤峰鸟外山”则转为细腻描绘,清江之上,小艇轻渡,鸥鸟相伴,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水乡风光;远处的玉笥山峰,仿佛与天边的飞鸟相连,构成一幅高远而神秘的画面。
颈联“叶落疏林云谷静,草深茆屋墨庄閒”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秋风吹过,树叶飘落,山谷显得格外宁静;茆屋(茅草屋)掩映在茂密的草丛之中,墨庄(可能指隐居之地)显得格外幽静,暗示了王司训即将前往的地方,是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与隐逸之美的地方。
尾联“相逢尽是抠衣者,不用昌黎老抗颜”表达了对王司训的敬意和期待。这里的“抠衣者”指的是那些恭敬、虔诚的人,暗示王司训将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与欢迎。同时,“不用昌黎老抗颜”借用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的故事,表达了对王司训不畏艰难、坚守本心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展现了王司训即将前往之地的美丽与宁静,以及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期待,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东轩歌四十八句为伯弘昆仲赋
酌君东轩酒,赠君东轩歌。
君家之轩甚疏豁,分明结构依岩阿。
上有魁山之峥嵘,下有堰水百折之流波。
山盘水绕路不尽,地幽往往闻鸣珂。
轩中有人冠峨峨,怡怡之集何委蛇。
秋天鸿雁序偏肃,春日棣花阴更多。
正当日出东方时,阳乌飞上扶桑柯。
层轩面面皆阳和,六龙衔耀青天过。
伯氏仲氏吹埙篪,叔也季也能同科。
况君有母寿而康,两鬓不着秋霜皤。
友于奉觞更上寿,绿酒微觉朱颜酡。
临轩手把东皇衣,愿求龄永福且那。
谷风东来射花柳,海月东出穿松萝。
东里先生尝叩门,鸣玉曳组肩相摩。
或工苦语似东野,或骋豪句如东坡。
种瓜或作东门游,赏菊或向东篱哦。
西山朝来恰对我,拄笏云气相嘘呵。
村南村北亦有邻,或荷农笠被渔蓑。
此轩实为东道主,剩有人物如星罗。
嘤嘤黄鸟鸣高枝,娟娟白鹭浮盘涡。
归鸦或栖雪后桧,游鱼或触风前荷。
有童惯养尸乡鸡,有客共玩山阴鹅。
草阁道人投东来,开轩延饮黑日閒婆娑。
琅玕锦绣不足报,但寄诗笔悬长河。
《东轩歌四十八句为伯弘昆仲赋》【明·李昱】酌君东轩酒,赠君东轩歌。君家之轩甚疏豁,分明结构依岩阿。上有魁山之峥嵘,下有堰水百折之流波。山盘水绕路不尽,地幽往往闻鸣珂。轩中有人冠峨峨,怡怡之集何委蛇。秋天鸿雁序偏肃,春日棣花阴更多。正当日出东方时,阳乌飞上扶桑柯。层轩面面皆阳和,六龙衔耀青天过。伯氏仲氏吹埙篪,叔也季也能同科。况君有母寿而康,两鬓不着秋霜皤。友于奉觞更上寿,绿酒微觉朱颜酡。临轩手把东皇衣,愿求龄永福且那。谷风东来射花柳,海月东出穿松萝。东里先生尝叩门,鸣玉曳组肩相摩。或工苦语似东野,或骋豪句如东坡。种瓜或作东门游,赏菊或向东篱哦。西山朝来恰对我,拄笏云气相嘘呵。村南村北亦有邻,或荷农笠被渔蓑。此轩实为东道主,剩有人物如星罗。嘤嘤黄鸟鸣高枝,娟娟白鹭浮盘涡。归鸦或栖雪后桧,游鱼或触风前荷。有童惯养尸乡鸡,有客共玩山阴鹅。草阁道人投东来,开轩延饮黑日閒婆娑。琅玕锦绣不足报,但寄诗笔悬长河。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8267c6e79ebec5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