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常君殉节诗》
《常君殉节诗》全文
清 / 韦谦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独以书生能骂贼,当年英烈试重论。

三刀讵足旌儒吏,一剑聊凭答圣恩

空祀桐乡洒泪,谁招辽海未归魂。

祇今凛凛生气,昔岭千秋血痕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当年(dàng nián)的意思:指过去的某个时期,常用来回忆过去的事情或描述当时的情况。

辽海(liáo hǎi)的意思:形容广阔无边的大海。

凛凛(lǐn lǐn)的意思:形容寒冷、严寒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气势威严、严肃庄重的样子。

千秋(qiān qiū)的意思:千秋,指长久的时期或长远的未来。

儒吏(rú lì)的意思: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有德行和才能的官员。

洒泪(sǎ lèi)的意思:洒泪是指流泪、哭泣。

圣恩(shèng ēn)的意思:指上天赐予的恩惠或帮助。

生气(shēng qì)的意思:指人因愤怒或气愤而产生的情绪。

书生(shū shēng)的意思:指有学问但缺乏实际经验的年轻人。

桐乡(tóng xiāng)的意思:指同乡、同胞之间的亲近和团结。

血痕(xuè hén)的意思:指血迹,也用来比喻残酷的战斗或激烈的斗争留下的痕迹。

英烈(yīng liè)的意思:指为国家、民族或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韦谦恒所作的《常君殉节诗》,通过对常君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其英勇不屈的精神风貌。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常君忠贞节义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感慨。

首联“独以书生能骂贼,当年英烈试重论”,开篇即点明常君虽为书生,却能挺身而出,勇敢地对抗敌人,展现出他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这一句通过对比“书生”与“骂贼”的形象,突出了常君的非凡之处,同时也暗示了他所处时代的动荡与挑战。

颔联“三刀讵足旌儒吏,一剑聊凭答圣恩”,进一步赞扬常君的忠诚与勇敢。这里“三刀”可能是指古代士人常用的武器之一,象征着常君面对强敌时的勇猛;“一剑”则代表了他以一己之力回应国家的恩典,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这两句通过对比“三刀”与“一剑”,强调了常君在关键时刻的决断与担当。

颈联“空祀桐乡频洒泪,谁招辽海未归魂”,表达了对常君牺牲的哀悼之情。桐乡可能指的是常君的故乡或出生地,这里通过“空祀”二字,描绘出常君虽已离世,但人们对其怀念之情依然深切。而“辽海未归魂”则暗示了常君可能是在遥远的边疆为国捐躯,其魂魄未能归来,令人感伤。

尾联“祇今凛凛馀生气,昔岭千秋有血痕”,总结全诗,既是对常君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这里的“凛凛馀生气”形容常君虽已逝去,但其英勇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如同山岭上的鲜血痕迹,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句诗表达了对常君及其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历史英雄事迹传承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融入,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勇之士的形象,展现了其在乱世中的坚守与牺牲,同时也寄托了对英雄精神的永恒怀念与传承。

作者介绍

韦谦恒
朝代:清

猜你喜欢

和山房夹谷佥事韵二首·其一

一家南北混车书,谁使斯民耳目涂。

昔日簪缨今役户,朝时弦诵暮征夫。

迩来风雨无完屋,何处乾坤着腐儒。

不意斯文天未丧,凤凰来后见河图。

(0)

禅慧寺

老僧支竹面如灰,门闭寒云冷不开。

车马纷纷多少客,端知不是爱山来。

(0)

华亭百咏·其三十七俞塘

延袤三乡外,东流与海通。

河神屡加惠,帆借往来风。

(0)

新安道中

白水黄山天一青,雪梨金柳眼双明。

要知来日清明日,请听鹃鸣第一声。

(0)

都梁北乡士多好学有向君敏衡者一日访予语甚质气甚夷礼甚虔予心异之间为予言曰家故沅徙也今所居有溪实自沅来乃筑室聚书其上以教子弟因以沅溪书舍名之而其亭则曰无加盖其地旧号无加庄以其东止于石西止于岸南止于路北止于泉也愿有以发之予既为籀右书二颜而向君复以所谓廉崖者谂予予闻此石杰立千尺实峭厉峻削可敬可仰有类乎廉者颇思一至其处摩挲此石以激衰懦而未能也乃各为一解以谢焉·其三

廉崖千仞孰能干,一见令人毛发寒。

可以人而不如石,我当为石共衣冠。

(0)

金堂玉室相掩映,珠帘翠箔谁褰开。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范祖禹 舒邦佐 宋湘 袁中道 陈楠 葛长庚 赵湘 申时行 李世民 杨奂 海瑞 徐凝 冯延巳 夏完淳 张可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