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元美·其二》
《寄元美·其二》全文
明 / 李攀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若问除书意,君何异积薪

姓名常借客,踪迹疑人

为郡空高第当朝要津

拂衣吾所欲,不是避风尘。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避风(bì fēng)的意思:躲避风雨,避免危险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除书(chú shū)的意思:除去书籍或知识,指不读书或没有学问。

当朝(dāng cháo)的意思:指在权力中心担任职位,特指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风尘(fēng chén)的意思:指人在纷繁世事中历尽风雨、沧桑变化后依然保持坚强、不屈的品质。

拂衣(fú yī)的意思:拂衣是指轻轻挥动衣袖,形容离去或离开的意思。

高第(gāo dì)的意思:指高楼大厦的第一层,比喻地位高、权力大的人。

何异(hé yì)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积薪(jī xīn)的意思:积薪指的是积累柴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为将来的需要做好准备。

书意(shū yì)的意思:指文字表达的含义或意义。

姓名(xìng míng)的意思:指一个人的姓和名字,用来表示个人身份。

要津(yào jīn)的意思:要津是指军事上重要的地区或要害地段,也用来比喻重要的关键之处。

疑人(yí rén)的意思:怀疑他人的品行或动机。

踪迹(zōng jì)的意思:指追踪的痕迹或线索。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元美(其二)》。诗中以“除书”为题,寓意深刻,情感丰富。

首句“若问除书意”,诗人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出对“除书”的思考与探讨。接着,“君何异积薪”,运用比喻手法,将“除书”比作堆积如山的柴火,暗示了权力更迭、人事变迁的深刻主题。

“姓名常借客,踪迹竟疑人”,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权力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通过“借客”和“疑人”的描述,表达了在权力斗争中,个人的真实身份往往被模糊,甚至被遗忘的无奈与悲哀。

“为郡空高第,当朝各要津”,这两句则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虚伪与浮华。诗人指出,虽然官员们在各自的职位上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但这些成就却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拂衣吾所欲,不是避风尘”,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官场纷争、追求内心清净的愿望。这里的“拂衣”不仅是一种动作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除书”这一特定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权力、身份、官场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反思。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
朝代:明   号:沧溟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514—1570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猜你喜欢

岁暮遣怀·其二

疵雉能辨色,一飞全其躯。

浮鸥无机心,悠游乐江湖。

此理如不明,康庄皆危途。

我今思旧雨,倾吐生平迂。

旧雨今不来,中怀何从舒。

晨夕共古人,相对案上书。

(0)

题余芳谷左右修竹图

爱竹能留客,无君不可居。

相亲思德茂,得意左心虚。

坐啸谐清韵,行吟动翠裾。

请看佳士照,左右尽林于。

(0)

和贾斧仙长夏偶成六律·其三

瘦岛何曾欲市名,新诗自写趁新晴。

推敲句已传遐迩,政事疏原识重轻。

万卷盈仓寻至味,百钱挂杖笑奇赢。

花窗高卧风初定,午梦惊回落子声。

(0)

良乡行宫叠今春韵四首·其三

频年展谒桥山下,未尽攀龙罔极情。

况奉徽音申敬悃,敢违一片奠椒诚。

(0)

季秋瀛台

素景仙壶异,秋风太液多。

白轻烟敛浦,黄重菊分科。

汲古希韩绠,惜阴怀鲁戈。

池边人字柳,霜意又婆娑。

(0)

于木兰作·其四

吴越近经巡,山水信清美。

饶复藉人工,未足云观止。

隐现固有时,美善尽无比。

独待表章人,一为宣其理。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萧道成 徐浩 曹龙树 刘太真 淮南小山 王延彬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董士锡 太白山神 李璟 陈季同 周晋 严忠济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