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创于何代,问僧皆不知。
雪过禅堂冷,冰馀岳路危。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与静谧的寺庙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古迹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久远、沧桑变化的深刻感慨。
“寺创于何代,问僧皆不知。”开篇即抛出了一个问题:这座寺庙是哪个朝代创建的?但无论询问哪位僧侣,都无法获得确切的答案。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模糊与遗忘,也暗示着时间流转带来的无常。
“槎牙夏后柏,残缺柳侯碑。”这里,诗人通过对树木和古碑的描写,再现了岁月的痕迹。槎牙可能是指寺院中的老槐树,其坚硬的树皮象征着岁月的沧桑。而“夏后柏”则可能暗示着某种生机与希望,即便是在荒凉之中,生命力仍旧顽强地存在。“残缺柳侯碑”更是直接描绘了历史遗迹的破败,柳侯碑可能是一块纪念古代人物或事件的石碣,现在却只剩下残缺不全的样子。
“雪过禅堂冷,冰馀岳路危。”这两句诗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雪后的禅堂显得格外寒冷,而山路上结冰更增加了行走的危险。这既是对寺院周围环境的生动刻画,也反映出一种孤寂与艰难。
“上封犹未到,太息负心期。”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一种期待与失望的情感。这里的“上封”可能指的是朝廷赐予寺院的特许或是某种荣誉,但这些都还未能如愿以偿。诗人因而发出深长的叹息,心中充满了对过去承诺的怀念与失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流转、自然的沧桑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它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旅行,也是对时间深度的一次探索。
借扇不必佳,所贵在及时。
郁然暑溽际,爱此风披披。
我岂乏此物,箧笥偶不随。
中流一失船,万斛将奚为。
古人忍冻死,不恨囊无衣。
暑岂不可忍,怜君非挺之。
我当还君扇,君当还我诗。
我诗若不还,却问借者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