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疮痍(chuāng yí)的意思:疮痍是指战乱或灾难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创伤和损失。
大厦(dà shà)的意思:形容局势危急,事物即将崩溃或灭亡。
恩泽(ēn zé)的意思:恩惠和恩赐
法令(fǎ lìng)的意思:法令是指国家或政府颁布的法律和命令。
官仪(guān yí)的意思:指官员的仪态、举止或所持的礼仪。
汉官(hàn guān)的意思:指官员或官府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官员的身份或地位。
黄阁(huáng gé)的意思:指官员退职后隐居的地方,也泛指退隐之地。
年来(nián lái)的意思:指多年以来的时间。
牛毛(niú máo)的意思:形容极其微小或微不足道。
社稷(shè jì)的意思:社稷是指国家的神明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升平(shēng píng)的意思: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没有战乱和动乱的状态。
突厥(tū jué)的意思:突厥指的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后来也泛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成语中,突厥常用来形容突然出现的强大力量。
乌台(wū tái)的意思:指官吏职位高而品级低,权力大而地位低下。
匈奴(xiōng nú)的意思:指野蛮、残暴的人或势力。
汉官仪(hàn guān yí)的意思:指官吏在担任职务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和仪式。
- 鉴赏
这首诗《感事》由清代诗人王恩浩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关切。
首联“升平未久复疮痍,大厦已无一木支”描绘了国家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又陷入了困境,比喻国家如同摇摇欲坠的大厦,已经找不到一根支撑的柱子,形象地表达了局势的危急。
颔联“突厥思倾唐社稷,匈奴欲紊汉官仪”揭示了外患内忧的严峻形势。突厥和匈奴等少数民族势力蠢蠢欲动,意图颠覆唐朝的统治,扰乱汉朝的官制礼仪,反映了边疆安全与内部稳定面临的挑战。
颈联“空闻黄阁承三旨,屡见乌台奏四其”则聚焦于朝廷内部的问题。黄阁象征宰相府,三旨可能暗指皇帝的命令或决策的不明确、多变;乌台则是御史台的别称,四其可能是指频繁的弹劾或谏言。这一联表达了对朝廷决策混乱、监察机制失灵的批评。
尾联“二百年来恩泽尽,牛毛法令乱如丝”总结了长期积累的问题。二百年指的是历史的长河,恩泽尽则意味着过去的仁政与福祉已经消失殆尽;牛毛法令乱如丝则形容了法律条文繁杂、混乱不堪,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