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和 赵 郎 中 捕 蝗 见 寄 次 韵 宋 /苏 轼 麦 穗 人 许 长 ,谷 苗 牛 可 没 。天 公 独 何 意 ,忍 使 蝗 虫 发 。驱 攘 著 令 典 ,农 事 安 可 忽 。我 仆 既 胼 胝 ,我 马 亦 款 矻 。飞 腾 渐 云 少 ,筋 力 亦 已 竭 。苟 无 百 篇 诗 ,何 以 醒 睡 兀 。初 如 疏 畎 浍 ,渐 若 决 澥 渤 。往 来 供 十 吏 ,腕 脱 不 容 歇 。平 生 轻 妄 庸 ,熟 视 笑 魏 勃 。爱 君 有 逸 气 ,诗 坛 专 斩 伐 。民 病 何 时 休 ,吏 职 不 可 越 。慎 无 及 世 事 ,向 空 书 咄 咄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篇(bǎi piān)的意思:指大量的文章或作品。
不容(bù róng)的意思:不可容忍、不能容忍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咄咄(duō duō)的意思:形容气势威严,态度强硬。
飞腾(fēi téng)的意思:形容物体迅速上升或飞跃,也用来形容人才华出众、事业蒸蒸日上。
何意(hé yì)的意思:表示询问对方的意图或用意。
何以(hé yǐ)的意思:为什么,怎么,用什么方法
何时(hé shí)的意思:何时表示询问时间,问什么时候。
蝗虫(huáng chóng)的意思:指贪婪、破坏力极大的人或事物。
筋力(jīn lì)的意思:指体力、力量的强大。
款矻(kuǎn kū)的意思:形容衣着贫破,不整洁。
吏职(lì zhí)的意思:指官员的职务,官员的工作岗位。
令典(lìng diǎn)的意思:指法律、法令的典范。
麦穗(mài suì)的意思: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事物或人群。
民病(mín bìng)的意思: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现象,社会的病症。
农事(nóng shì)的意思:
[释义]
(名)农业生产中的工作。
[构成]
偏正式:农(事
[例句]
农事繁忙。(作主语)胼胝(pián zhī)的意思:指因劳动过度而形成的手掌或脚掌上的厚茧。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驱攘(qū rǎng)的意思:指驱赶、驱逐、赶走。
畎浍(quǎn huì)的意思:指田地的四边不平整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的心思杂乱无章。
诗坛(shī tán)的意思:指诗歌创作的领域或界限。
时休(shí xiū)的意思:指适时休息或停止工作,以保持身心健康。
世事(shì shì)的意思:指世间的事情、事物。
熟视(shú shì)的意思:熟悉地注视或看待。
睡兀(shuì wū)的意思:指一个人的睡眠非常沉,醒来时懒洋洋的样子。
天公(tiān gōng)的意思:指自然界的力量或自然规律。
腕脱(wàn tuō)的意思:手腕松脱,指技艺不精,水平不高。
往来(wǎng lái)的意思:往来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来去、交流、来往等意思。
妄庸(wàng yōng)的意思:形容人自负、傲慢,自命不凡。
醒睡(xǐng shuì)的意思:指从梦中醒来或者从迷惑中清醒过来。
许长(xǔ cháng)的意思:指人的寿命长久。形容人长寿。
逸气(yì qì)的意思:指心境超然、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也可指人的气质高雅、不拘小节。
斩伐(zhǎn fá)的意思:斩伐指的是砍伐、割除。形容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 注释
- 麦穗:成熟的麦子顶部的花穗。
谷苗:谷物生长的幼苗。
蝗虫:一种破坏农作物的昆虫。
驱攘:驱赶、清除。
令典:法律条文。
腕脱:手腕疼痛,形容劳累。
逸气:超凡的才气,卓越的气质。
吏职:官吏的职责。
咄咄:形容连续不断地责备或叹息。
- 翻译
- 麦穗长得高,谷苗却被牛踩倒。
苍天你为何心肠狠,竟让蝗虫肆虐。
驱赶害虫写入律令,农事怎能忽视。
我的仆人已磨破了手,我的马也疲惫不堪。
飞翔的力量渐渐减弱,精力也已耗尽。
如果没有百篇诗歌,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
起初像疏浚沟渠,后来如同大海决堤。
来往奔忙供应十位官吏,手腕酸痛不能停歇。
平生轻视浅薄之人,看着他们就像嘲笑魏勃的无知。
敬爱你超凡的才情,诗坛上你独领风骚。
百姓疾苦何时能止,官员职责不可超越。
切勿涉足世俗之事,只对着虚空发出感叹。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和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中的意境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首句“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描绘了一幅春耕夏种的田间景象,其中“麦穗”指的是麦子成熟时高高举起的穗子,而“谷苗”则是指尚未成熟的小米苗。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对农事的关注。
接着,“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和不解。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天公指的是掌管天气、风雨的神灵,而“蝗虫发”则是指蝗虫为害,这里暗示着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和控制。
第三句“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农时不可忽视的警告。这里的“令典”是指农业生产的法规或命令,而“农事”则包括耕种、收割等一系列活动。
随后,“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通过对比仆人(即农民)和马匹的劳作状态,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生产中的辛勤与艰难。这里“胼胝”形容的是脚部受伤,而“款矻”则是指马腿疲惫。
接下来的两句,“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描绘了一种劳累到极点的景象,通过对比天上的鸟儿和地面上人畜的力量耗尽,表现了诗人的同情心。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即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这里“百篇诗”指的是大量的诗歌创作,而“醒睡兀”则形容人们从无知和麻木中觉醒。
以下两句,“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通过水流的比喻来表达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这里“疏畎浍”形容的是水流开始时的缓慢和不连贯,而“决澥渤”则是指水流渐渐变得清晰通畅。
在“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中,“十吏”可能是指官府中的下属或小吏,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官吏们的劳役和压迫的批判。这里的“腕脱”形容的是手腕因长时间工作而疲惫不堪。
最后几句,“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态度,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坚持和热爱。在这几句中,“平生轻妄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反思,而“熟视笑魏勃”则显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同时,通过“民病何时休”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及对官吏职责的严肃态度。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出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