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儿年十三,方读左公书。
祸福有两途,敬则福有馀。
不敬即招祸,此言良不诬。
敬为礼之干,惟敬乃良图。
坐立汝皆敬,道已在汝躯。
汝能听吾言,福自人不如。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被发(pī fà)的意思:指人的头发被揪住或拔掉。
勃兴(bó xīng)的意思:指事物突然兴起,蓬勃发展的状态。
不诬(bù wū)的意思:不冤枉,不诬告。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不敬(bù jìng)的意思:对他人或事物不尊重或不恭敬。
大儒(dà rú)的意思:指有很高学问、博学多才的学者。
祸福(huò fú)的意思:祸福指的是人生中的好坏遭遇,有时候祸福并存,意味着好事和坏事常常一起发生。
良图(liáng tú)的意思:指优秀的作品或杰出的人才。
庶乎(shù hū)的意思:庶乎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表示大致、大概的意思。它常用于修辞,用来表示事物的大致情况或估计。
叹吁(tàn yù)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或事物感到遗憾、惋惜或忧虑。
异人(yì rén)的意思:指与众不同的人,与常人不同的人物。
主一(zhǔ yī)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一件事情起主导作用,具有重要地位或影响力。
罪己(zuì jǐ)的意思:自己承认自己的过错,自责自己的错误。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名为《示履儿》。诗中以简练的语言,向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阐述了“敬”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开篇提到“履儿年十三,方读左公书”,点明了故事的主角和背景。接着,诗人将“左公”作为例子,说明“左公非异人,衰周一大儒”,强调“左公”并非超凡脱俗之人,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通过他来阐述“敬”的价值。
“其书主一敬,不敬辄叹吁”,指出“左公”的著作强调“敬”的态度,不敬则会发出叹息。这表明“敬”在“左公”的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衡量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
“祸福有两途,敬则福有馀。不敬即招祸,此言良不诬”,进一步阐述了“敬”的作用。诗人认为,通过“敬”的态度,可以带来福气,反之则可能招致祸患,这一观点是值得信赖的。
接下来,“被发一祭野,百年为戎居。宋灾一罪己,勃兴已庶乎”,通过历史事件的举例,说明“敬”的实践与国家兴衰的关系。这里提到的“被发一祭野”、“宋灾一罪己”等,都是历史上因“敬”的缺失而导致的不幸事件,而“勃兴已庶乎”则展示了“敬”的正面影响。
“敬为礼之干,惟敬乃良图”,总结出“敬”是礼仪的基础,是正确的行动指南。
最后,“坐立汝皆敬,道已在汝躯。汝能听吾言,福自人不如”,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敬”的原则,认为只要遵循“敬”,就能获得比他人更丰厚的福报。
整首诗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传达了“敬”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旨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序推移景迭新,二诗体认理尤亲。
爱莲亦既见君子,看竹不须通主人。
领略春风来广坐,分张月色过比邻。
端能著我西家否,客户何妨赘一民。
士各全躯命,惟侯视死轻。
张巡须尽怒,先轸面如生。
短刃犹枭寇,空弮尚背城。
新祠箫鼓盛,人敬比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