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毛(bù máo)的意思:形容土地贫瘠,无法种植庄稼;比喻事物没有成效,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
不辞(bù cí)的意思:不顾、不避。
朝暮(zhāo mù)的意思: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也指时间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创残(chuàng cán)的意思:残害、伤害
辞劳(cí láo)的意思:辞去职务或辞职,不再劳累工作。
公厅(gōng tīng)的意思:公厅是指官府的办公场所,也可以指官员本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官僚主义、官僚作风。
民俗(mín sú)的意思:指民间传统的习俗和风尚。
施政(shī zhèng)的意思:指政府或统治者实施政策、管理国家事务的行为。
士风(shì fēng)的意思:指士人的风度和品质。
瓦砾(wǎ lì)的意思:指破碎的瓦片和石块,比喻残破不堪的东西,也可指一片破败的景象。
文庙(wén miào)的意思:文庙是指供奉文化英杰、学术圣人的庙宇,也泛指学问的殿堂或学府。
于焉(yú yān)的意思:指到了那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停留或从事某种活动。
政教(zhèng jiào)的意思:政治与宗教相结合
俎豆(zǔ dòu)的意思:指古代祭祀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肉食和豆子,比喻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通过对“瓦砾创残地”的描述,展现了战争或灾祸后土地的荒芜与萧条。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此处的“春来土不毛”却暗示了土地因长期的破坏而失去了生机,生长不出作物。
接着,“士风忘俎豆,民俗竞锥刀”两句,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衰败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里的“俎豆”原指祭祀时所用的礼器,这里借指礼仪和文化传统,表明当地的文化传统已被遗忘;“竞锥刀”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生活充满了残酷与挣扎。
“文庙檐穿棘,公厅柱结蒿”进一步展示了社会的衰败景象。文庙作为文化教育的象征,檐角被野草穿破,公厅的柱子上长满了蒿草,这些细节都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文化的衰落。
最后,“于焉施政教,朝暮不辞劳”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善这一状况的决心和努力。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作者依然选择承担起治理的责任,不辞辛劳地推行教化和政治措施,希望能改变这片土地的现状,恢复其往日的繁荣与文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社会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善社会状况的渴望,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湖上同喻邦相泛舟离净慈入玉泉观鱼池上徐茂吴以家酿至余迫暮同吴生德符先归
抗手河梁二十年,谈心湖上一潸然。
乘风泛鹢离金界,冒雨观鱼向玉泉。
叶坠丹枫孤刹底,花馀黄菊断桥前。
馀杭曲米堪同醉,不奈秋空咽暮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