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公留蜕在,浩劫自长新。
梵网群皈命,遗灯一照人。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的《和子服四首(其四)礼莲池大师塔》中的一首。诗中充满了对莲池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宏公留蜕在,浩劫自长新”以“宏公”指代莲池大师,表达了大师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与教诲如同永恒之物,不因时间流逝而衰减,反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愈发显得珍贵和新奇。
接着,“梵网群皈命,遗灯一照人”描绘了大师的影响力,如同指引众生的明灯,无论是在佛教的信仰体系中,还是在个体心灵的探索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梵网”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某些经典或教义,强调了大师对佛教理论的贡献。
“浮云空相尽,枯木幻容真”则进一步阐述了大师的精神境界。通过将大师比作能够穿透虚幻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存在,表达了大师思想的深邃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这里的“浮云”象征着表面现象或虚无,而“枯木幻容真”则意味着在看似枯萎的外表下,存在着真实和真理。
最后,“看取孤峰色,应知不住身”以自然景观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大师精神的追思。孤峰的颜色象征着大师的品格与智慧,而“不住身”则暗示大师虽已离去,但其精神永存,如同山峰一般,屹立不倒,给人以启示和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莲池大师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大师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深刻理解和敬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理思考。
朝为主人心,暮为行客吟。
汝水忽凄咽,汝风流苦音。
北阙秦门高,南路楚石深。
分泪洒白日,离肠绕青岑。
何以寄远怀,黄鹤能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