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金刚随机无尽颂》中的第四部分,名为“尊重正教分第十二”。诗的内容主要围绕佛教的教义和修行展开。
首句“塔庙比摩尼”将佛塔与宝石(摩尼珠)相提并论,比喻佛法的珍贵和深入人心。摩尼珠在古代被视为象征智慧和光明的宝物,这里暗示佛法如同塔庙中的珍宝,值得人们顶礼膜拜和深入探索。
次句“觉了不修持”强调了觉悟的重要性,即一旦认识到真理,就不需要通过传统的修行方式来维持或提升境界。这体现了佛教中“悟道即解脱”的理念。
第三句“身中真舍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舍利子是佛教中高僧死后留下的圣物,象征着他们的精神和智慧。此处将这种内在的智慧视为“真舍利”,表明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最后一句“只恐自狐疑”表达了对自我怀疑的警惕,提醒修行者要坚定信念,避免陷入自我疑惑的困境,只有去除杂念,才能真正体验到佛法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觉悟与内在智慧的开发,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清晰与坚定。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金缕曲.樊山彩云曲传诵一时,仆曩亦尝见其人。一昔入梦求诗,诿以樊山在前,仆当阁笔。乃请为词,要必诺,乃去。旦而异焉,为拈此解,不敢以长公梦盼盼比也
燕去楼空矣。夜深沈、灯昏月暗,倩魂憔悴。
依约凌波真耶幻,底事远山敛翠。
还重话、庚辛旧事。
一骑桃花千重柳,压罗襟、斜佩朝天紫。
沙黄辈,定输此。海山沦谪归无计。
尽推排、红心拔尽,黄粱醒未。
几度党家销金梦,几度陶家茶味。
更谁惜、蜉蝣身世。
汉燕唐环生无分,掩柴门、白发青裙死。
添一段,玉台史。
摸鱼儿.咏梅香,寄召南。时庚午春,召南正八十
讯平安、逋仙无恙,岁寒谁共迟暮。
江回岭隔寻消息,赢得早春几度。疏影妩。
纵历尽冰霜,不减横斜趣。夜深几许。
更举酒相邀,旧时明月,来照旧时树。
江楼笛,吹动邮亭离绪。朝来无限风雨。
小窗横幅留余迹,犹忆年时尊俎。双翠羽。
问别后师雄,还许重逢否。一枝漫取。
盼早晚南飞,守花使者,附与好诗句。
汉宫春.咏新燕
依旧春风,料当初王谢,依旧人家。
捎将隔年,绛楼辛苦天涯。
巢痕试觅,好楼台、别样繁华。
谁唤醒、乌衣梦境,是邪难道非邪。
贴地休夸轻俊,尽珠帘卷起,人面今差。
香泥欲衔又住,怕惹惊沙。
双双倩影,傍昭阳、不及宫鸦。
相慰藉、从头领略,者番细雨桃花。
浣溪纱.说剑道士题长相思室诗云:拣点征裘夜不眠。百愁如影堕镫前。谁知海外归来客,重扫绳床一惘然。憔悴心情我自知。月凉谁与话当时。人间无著相思处,泣对银河数鬓丝。隔山樵子为作绳床问月图
往事如尘梦里过。绳床枯坐瘦维摩。
不堪憔悴问星娥。
无恨安能抛玉镜,有情终恐隔银河。
人天何处得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