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坌山作·其二》全文
- 鉴赏
这首诗《坌山作(其二)》由清代诗人朱景英所作,通过“不到普陀岩,普门身忽现”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佛教中的“普门示现”概念,表达了超脱世俗、心灵升华的主题。
“不到普陀岩”,普陀岩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观音菩萨有着密切的联系。诗句中的“普陀岩”象征着修行的圣地或精神的归宿。诗人以“不到”这一否定形式,暗示了某种未达到的精神境界或目标。
“普门身忽现”,“普门”是佛教术语,意为普遍显现,即观音菩萨能以各种身相显现于世间,救度众生。这里的“普门身忽现”则意味着在不经意间,诗人仿佛直接体验到了普门示现的力量,即在心灵深处突然领悟到某种真理或超然之境。这种体验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直接触及到精神层面的觉醒和升华。
“万古海潮音,自此十方遍”,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海潮音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或宇宙真理的声音。诗人将这种声音与时间的无尽(“万古”)和空间的广阔(“十方遍”)相结合,强调了这种真理或觉醒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它不仅存在于过去、现在,也将遍及未来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指引众生心灵航向的永恒灯塔。
综上所述,《坌山作(其二)》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超越、心灵觉醒的深刻感悟,以及这种觉醒对个体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意义。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