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黄 坡 峰 宋 /何 文 季 浮 萍 浩 荡 夹 桑 榆 ,茅 屋 田 园 狐 兔 墟 。拾 橡 岂 能 饥 杜 甫 ,鬻 车 终 不 困 相 如 。子 规 枝 上 他 乡 月 ,白 鹤 峰 头 处 土 庐 。三 径 虽 荒 归 亦 好 ,笔 耕 还 有 腹 中 书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鹤(bái hè)的意思:白鹤是指白色的鹤,比喻高飞远翔、神态悠然的样子。
笔耕(bǐ gēng)的意思:指用笔耕耘、努力工作,特指从事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
处士(chǔ shì)的意思:指隐居山林或僻静之地的士人,也指追求清净、远离尘嚣的人。
杜甫(dù fǔ)的意思:形容人才出众,文采斐然。
峰头(fēng tóu)的意思:指山峰的顶部,也比喻事物的高处或巅峰状态。
浮萍(fú píng)的意思:指人或事物无根基,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立场或主张。
浩荡(hào dàng)的意思:形容气势宏大,浩大雄伟。
狐兔(hú tù)的意思:指狡猾的狐狸和胆小的兔子,用来形容心机深沉、狡诈狡猾的人。
茅屋(máo wū)的意思:指简陋的房屋或住所。
岂能(qǐ néng)的意思:表示不可能或不能够。常用于反问句或否定句中,用来表达强烈的否定态度。
三径(sān jìng)的意思:指三条道路,比喻做事情的方法或途径。
桑榆(sāng yú)的意思: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色渐暗,暮色已临的状态。也用来形容人的年老。
他乡(tā xiāng)的意思:指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或工作。
田园(tián yuán)的意思:指乡村、农田或田园生活,也用来形容宁静、安逸的环境。
相如(xiàng rú)的意思:相貌酷似,如出一辙。
中书(zhōng shū)的意思:指被任命为官员的人,也指官吏。
子规(zǐ guī)的意思:子规是一个古代的乐器,代表着规矩、纪律和秩序。
白鹤峰(bái hè fēng)的意思:形容文章或诗词的风格高雅、优美。
- 注释
- 浮萍: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桑榆:指桑树和榆树,象征田园。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以贫困著称。
鬻车:卖车,形容生活困顿。
子规:鸟名,叫声凄凉,常象征离别和哀愁。
处士庐:隐士的住所。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小路,这里泛指归家之路。
笔耕:借指读书写作,维持生计。
腹中书:指满腹经纶或丰富的学识。
- 翻译
- 漂泊的浮萍围绕着桑树和榆树,简陋的茅屋坐落在田园之中,成了狐狸兔子出没的地方。
捡拾橡果怎能填饱杜甫的饥饿,卖车也无法使司马相如摆脱困境。
月光下子规在异乡的树枝上啼叫,白鹤飞落在山峰之巅的隐士居所。
虽然小路荒芜,但回家总是好的,耕读生活仍有满腹诗书为伴。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开篇“浮萍浩荡夹桑榆,茅屋田园狐兔墟”两句,通过对水边萍乡和田园景象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宁静自然的环境,其中“狐兔墟”暗示着这里的人迹罕至,是隐逸者理想中的安身之地。
接着,“拾橡岂能饥杜甫,鬻车终不困相如”两句,诗人通过对历史上著名隐士杜甫和相如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即使在物质生活上自给自足,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感到困顿。这里的“拾橡”指的是拾取橡实作为食物,“鬻车”则是卖掉车辆来维持生计。
第三句“子规枝上他乡月,白鹤峰头处士庐”中,“子规”是古代对学子的美称,而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他乡月”和“白鹤峰头处士庐”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生活,他在异乡的山峰之巅,有着自己的书房或小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最后,“三径虽荒归亦好,笔耕还有腹中书”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即使家中的道路(三径)长期不修、颇为荒芜,但诗人仍然乐于归去;“笔耕”则是将写作比喻为耕耘土地,表示诗人的内心充实,腹中有书,即便是在田园生活中,也不乏创作的灵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隐逸生活的描绘,以及历史隐士的引用,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物质自足的理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鲁锦衣母八十瑶池宴会图
作鸟作青鸟,作官作金吾。
青鸟侍王母,金吾卫乘舆。
王母宫瑶池,乘舆驻幽都。
金吾宅在斯,八十母与居。
我愿彼青鸟,飞向王母呼。
晨降金吾宅,绣帏翠氍毹。
异香缭绕之,与母倾百壶。
年年动金风,吹下王母车。
八月四日送子延哲北上八日至镇江游甘露寺看狠石泛舟登焦山至绝顶顺风扬帆直抵金山壮哉游乎得诗四首·其三金山
快得天风便,轻帆破浪花。
江山曾有约,人世亦无涯。
岸压潜鼍窟,潮侵落雁沙。
未须留玉带,且欲访灵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