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与弼在溪畔阳坡的静谧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深喜爱以及在与世无争的环境中对内心情感的深刻修炼。
首句“偶来溪畔爱阳坡”,以“偶来”二字开篇,透露出诗人并非刻意寻访,而是偶然间来到溪畔,却立刻被那温暖明媚的阳光覆盖的山坡所吸引。这不仅是对外在景致的喜爱,更暗含着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与向往。
次句“瞑坐光风养太和”,“瞑坐”即傍晚时分的静坐,此时的光线柔和而温馨,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诗人在此时此刻,与和煦的微风相伴,仿佛是在滋养着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太和”一词,既指自然界的大和谐,也暗喻着诗人内心追求的平和与平衡状态。
接下来,“幸托林泉交物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深依恋。这里的“林泉”象征着幽静的山林与清泉,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理想栖息地。诗人庆幸自己能够依托于此,与外界的纷扰相对较少接触,得以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
最后一句“故于情性得功多”,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处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的情感与性格得到了深刻的修炼与提升。这里的“情性”不仅指个人的情感与个性,更包含了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不仅获得了身心的安宁,更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达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溪畔阳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清明日题一公禅室
山头兰若石楠春,山下清明烟火新。
此日何穷礼禅客,归心谁是恋禅人。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