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
内煎外迫两无计,更以饥躯受笞箠。
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
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
百六(bǎi liù)的意思:形容人的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不顾(bù gù)的意思:不顾意味着不顾及、不考虑,表示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
不必(bù bì)的意思:不需要;没有必要
笞箠(chī zhū)的意思:用竹子做的鞭子,用来打人。比喻严厉的惩罚或斥责。
春风(chūn fēng)的意思:形容人在顺利、得意的时候的心情愉快。
打门(dǎ mén)的意思:指用力敲门或敲击门扉,也可引申为突然出现或突然发生某种情况。
但愿(dàn yuàn)的意思:表示希望或期望,用于表达对某种事情或结果的渴望。
掉头(diào tóu)的意思:改变方向,回头
二月(èr yuè)的意思:形容春天来临,气候逐渐转暖。
古来(gǔ lái)的意思:指古代以来,历史长久的意思。
官司(guān si)的意思:指官府审理案件的过程,也泛指纠纷、争议。
官民(guān mín)的意思:指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官吏(guān lì)的意思:指官员和公务员。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何用(hé yòng)的意思:没有什么用处或者价值。
红云(hóng yún)的意思:红云是指红色的云彩,比喻事物兴盛的景象或美好的前景。
几多(jǐ duō)的意思:表示数量多少不确定,不具体的意思。
见官(jiàn guān)的意思:指得到官职,成为官员。
叫呼(jiào hū)的意思:指大声喊叫、呼唤。
今年(jīn nián)的意思:指当前这一年,即指现在或最近的一年。
镂榜(lòu bǎng)的意思:指雕刻在牌匾或匾额上的字,比喻文字精美、工艺高超。
妻子(qī zi)的意思:指已婚女子,与丈夫共同生活并相互扶持的女性。
丘垄(qiū lǒng)的意思:形容地势起伏,丘陵连绵的景象。
去年(qù nián)的意思:指过去的一年,即上一年。
去掉(qù diào)的意思:指除去、剥夺某物或某种状态。
劝农(quàn nóng)的意思:劝告农民勤劳耕种,以获得丰收。
三百(sān bǎi)的意思:指数量众多,形容数量或程度非常大。
上堂(shàng táng)的意思:指上课、听讲。也可用来形容学生上课时的态度和行为。
蛇蚓(shé yǐn)的意思:指心机深沉、狡猾狠毒的人。
十日(shí rì)的意思:指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十天。
堂对(táng duì)的意思:指夫妻恩爱和谐,相互关心、支持、理解、尊重的夫妻关系。
下堂(xià táng)的意思:指下台、退下,表示官员离开官场或辞去职务。
相续(xiāng xù)的意思:连续不断地接续。
行行(xíng xíng)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都很出色、很好。
阳春(yáng chūn)的意思:指朴素、朴实无华,没有修饰的样子。
一道(yī dào)的意思:指同一方向或同时发生的事物。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月中(yuè zhōng)的意思:指月亮处于中央位置,也可指月份的中间时期。
征求(zhēng qiú)的意思:征求是指向他人寻求意见、建议或帮助。
行行蛇蚓(xíng xíng shé yǐn)的意思:指人行动迅速灵活,不受拘束。
三百六十日(sān bǎi liù shí rì)的意思:形容时间长久,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比喻非常长久或永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官府与农民之间矛盾冲突的生动画面。诗人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春天的情况,表达了农民在官吏高压下的悲惨处境以及自己内心的不平。
开篇两句“去年阳春二月中,守令出郊亲劝农”,描绘了一幅守令关心农业、亲自到郊外鼓励农耕的温馨场景。随后的四句“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则展示了官府对农业成果的赞誉与宣传,但这种文书上的鼓励并未真正触及农民的实际困境。
中间部分“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上堂对妻子,炊多籴少饥。号啾下堂见官吏,税多输少喧征求”,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失败和农民生活的困顿,以及官府对于税收的无情追索。
接下来的四句“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内煎外迫两无计,更以饥躯受笞箠”,则表达了农民在官府与胥吏的双重压力下的绝望和无奈。
后半部分“古来丘垄几多人, 此日孱生岂难弃。今年二月春,重见劝农文。我勤自钟惰自釜,何用官司劝我氓。农亦不必劝,文亦不必述”,诗人通过反问和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官方劝农政策的怀疑态度,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感受。
最后四句“但愿官民通有无,莫令租吏打门叫呼疾。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愿望——希望官府能够理解和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不要让农民在饥饿与官吏的催逼中度过艰难的一年。
这首诗通过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深刻揭示了宋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官民矛盾,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农民困境的同情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