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能彰主圣,清不愿人知。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胜(bù shèng)的意思:形容无法胜过或不胜任某种情况或事物。
独断(dú duàn)的意思:指个人主观意见强烈,不听取他人意见,擅自做决定的行为。
逢辰(féng chén)的意思:逢辰指的是遇到有利的时机或时刻,也可以用来形容逢到吉利的日子或节日。
朗朗(lǎng lǎng)的意思:形容声音清脆悦耳,明亮而响亮。
霖雨(lín yǔ)的意思:形容连绵不断的雨。
千顷(qiān qǐng)的意思:形容广阔无边的景象或规模。
殄瘁(tiǎn cuì)的意思:指身心俱疲,精疲力竭。
汪汪(wāng wāng)的意思:形容狗叫声或流水声。
许国(xǔ guó)的意思:指许多国家或地区。
- 翻译
- 宽敞明亮的房屋连成一片,广阔的池塘波光粼粼。
它只愿彰显主人的圣明,宁愿清静而不愿被人知晓。
在国家多难的日子里,这是他独断决策的时刻。
人们仍然期待甘霖降临,然而他的离世让人悲痛不已。
- 注释
- 朗朗:明亮。
百间屋:许多房屋。
汪汪:形容水势浩大。
千顷陂:大片池塘。
彰:显扬。
主圣:主人的圣明。
清不愿人知:清高不愿被众人知道。
许国:为国家付出。
艰日:艰难时期。
逢辰独断:关键时刻作出决定。
霖雨:大雨,比喻恩泽。
殄瘁:死亡,病重。
不胜悲:悲伤难以承受。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为王与道尚书所作的挽词之一,表达了对故去的尚书的敬仰和哀悼之情。首句“朗朗百间屋”描绘了尚书府邸的宽敞明亮,显示出主人的威严和地位;“汪汪千顷陂”则以湖泊之广大比喻尚书的胸怀宽广,寓意其德行深厚。
“直能彰主圣”赞扬尚书的正直,他的品行能够彰显君主的圣明;“清不愿人知”则体现了他低调谦逊的品质,不求人知,只愿默默奉献。在“许国多艰日”中,诗人提到艰难时刻尚书仍竭尽全力报效国家,显示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逢辰独断时”进一步强调尚书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而“人犹望霖雨”则借自然现象表达百姓对他的期待和怀念,如同期盼甘霖般渴望他的智慧和领导。最后,“殄瘁不胜悲”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尚书去世的深深哀痛,表达了对故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挽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展现了王与道尚书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国家的贡献,以及诗人对其逝世的沉痛哀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梅圣俞食鲙歌
黄河赤鲤非龙材,欲化不化烦风雷。
随波浮沉偷自得,网罗失身成暴腮。
火鬐锦鬣鳞雪霜,红眼照耀珠夜光。
若无鲲鲕与虾蚪,安见品格非寻常。
主人爱客不计钱,少妇缕鲙情可怜。
蜀姜吴橘正相益,炊菰絮羹还慊然。
燕人寸腴不足贵,专诸全䏑非珍味。
属餍默怀一饭报,欲令主人千万岁。
白玉换米桂作薪,主人家居长不贫。
卖鱼一值任公子,厌鲙与遍长安人。
寄韩持国
帝都冠盖区,百吏鲜閒暇。
学省独优游,儒冠足休假。
腊前辱飞书,雨后果迂驾。
远道靡告劳,心期莫予诈。
三年坐穷山,物色多可讶。
鹤林失昭师,演门吊两谢。
素交怅倾盖,陈迹空怛化。
孤吟不逢人,默坐常逢夜。
朱丹亲簿领,虫旱视禾稼。
全人犹瓮盎,薄赋兼倓幏。
君来慰何多,高论听虽乍。
雄风快披襟,佳境逾啖蔗。
从容外形骸,约略陈酒䏑。
寻芳问名园,临溪陟累榭。
数称滍阳叟,谓实庞公亚。
昔闻固已多,今得逾可诧。
龙门走清洛,伊水共东下。
旧都富形势,时卉芬兰麝。
云峰会深入,芳草正可藉。
乘兴宁有穷,归马何当跨。
小官畏绳墨,局蹐甚缰靶。
苟无咫尺书,限此十数舍。
举头怨鸿鹄,羽翼不我借。
终更行有期,屈指计秋夏。
《寄韩持国》【宋·刘攽】帝都冠盖区,百吏鲜閒暇。学省独优游,儒冠足休假。腊前辱飞书,雨后果迂驾。远道靡告劳,心期莫予诈。三年坐穷山,物色多可讶。鹤林失昭师,演门吊两谢。素交怅倾盖,陈迹空怛化。孤吟不逢人,默坐常逢夜。朱丹亲簿领,虫旱视禾稼。全人犹瓮盎,薄赋兼倓幏。君来慰何多,高论听虽乍。雄风快披襟,佳境逾啖蔗。从容外形骸,约略陈酒䏑。寻芳问名园,临溪陟累榭。数称滍阳叟,谓实庞公亚。昔闻固已多,今得逾可诧。龙门走清洛,伊水共东下。旧都富形势,时卉芬兰麝。云峰会深入,芳草正可藉。乘兴宁有穷,归马何当跨。小官畏绳墨,局蹐甚缰靶。苟无咫尺书,限此十数舍。举头怨鸿鹄,羽翼不我借。终更行有期,屈指计秋夏。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55367c6c939967d0589.html
次韵和苏子瞻赠王仲素寺丞
龙虎不受羁,鸾凤不啄泥。
仙人云涛观,俗子闾巷迷。
念昔喜读书,五车号轻赍。
东瞻识津涯,西顾分町畦。
博物辨鼮鼠,诵赋嗤雌蜺。
轩冕不克求,舌在徒问妻。
世事莫相告,慕虚但攀稽。
赖有逍遥篇,尔来颇思齐。
道真本微眇,至言乃筌蹄。
壹气中夜存,大方刓角圭。
勉从赤松子,定有青云梯。
非若朝市门,强力相排挤。
晚友王子乔,如得照水犀。
因之喻苏耽,衰暮毋噬脐。
缅思灊天柱,云白风凄凄。
筑居留四邻,与子参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