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柏 乡 县 宋 /许 及 之 昔 贤 不 肯 入 朝 歌 ,况 乃 军 中 忌 讳 多 。咄 咄 衣 冠 出 疆 去 ,迫 於 人 处 竟 成 讹 。
- 翻译
- 过去的贤者不愿踏入朝歌之地
更何况军中禁忌众多
- 注释
- 昔贤:古代有德行或才能的人。
不肯:不愿意。
入朝歌:进入朝廷。
况乃:何况。
军中:军队内部。
忌讳:禁忌的事情。
咄咄:形容惊愕或责备声。
衣冠:指士大夫阶层。
出疆:离开自己的领地或国家。
迫于:由于被迫。
人处:人群之中。
竟成讹:最终变成了流言蜚语。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许及之的作品《昔贤不肯入朝歌》。从这四句话来看,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无奈。
"昔贤不肯入朝歌"一句直接点出了古代贤士对于入朝为官的态度,他们或许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了隐退,不愿意参与到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去。这里的“昔贤”指的是过去那些有道德、有见识的人物。
"况乃军中忌讳多"进一步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尤其是在军队之中,对于言论的管控和忌讳更是严格。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这种环境下的不满和压抑感受。
"咄咄衣冠出疆去"一句中的“咄咄”表现了一种愤慨的情绪,“衣冠”指的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他们原本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选择逃离,出走边疆。
最后,"迫于人处竟成讹"则表明在这种压力之下,即使是身处人群之中,也难免会因为言论而受到误解和诽谤。这里的“讹”字有着语言被扭曲、失真的意味。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贤士态度的回顾,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抒写了诗人对于个人言行自由和真实表达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其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成化辛卯六月苦雨浃旬民以大困感今怀昨良用恻然因扺掌放歌聊以泄激烈之悲耳诗云乎哉
去年六月足霖雨,顽云蔽天长不收。
官衢水淖车马绝,野树巢空鱼鳖游。
直沽南北混海道,畿甸远迩同川流。
秋来百钱一斗粟,民饥更着寒无裘。
昨日已鬻乳下儿,今日又杀田中牛。
嗷嗷仅博一饱耳,转眼亦复填深沟。
郁塞那堪沴仍作,北邙弃骨成高丘。
掩骼埋胔有遗令,嗟嗟守牧谁为谋。
乘轺赈贷出旁午,宵旰乃尔劳宸猷。
即今皇皇民稍苏,麦已秀实禾欲抽。
上下鼓舞望丰稔,饱暖已判歌有秋。
如何六月雨不止,连绵恐欲伤田畴。
岂但群蛾蠹麦穗,亦复有耳生禾头。
奔驰徒费雨师力,淋漓不解农夫忧。
早寒暮热人重困,儿童往往成悲讴。
端居对食不下咽,天意岂与斯民仇。
奸人猾吏试一殛,亦足以见天所尤。
何须连年病赤子,尪羸佝偻谁当瘳。
我愿天公放白日,照耀四海袪烦愁。
蚕得帛兮田得粟,乐以卒岁心悠悠。
小臣无能窃君禄,却把大笔歌天休。
《成化辛卯六月苦雨浃旬民以大困感今怀昨良用恻然因扺掌放歌聊以泄激烈之悲耳诗云乎哉》【明·倪岳】去年六月足霖雨,顽云蔽天长不收。官衢水淖车马绝,野树巢空鱼鳖游。直沽南北混海道,畿甸远迩同川流。秋来百钱一斗粟,民饥更着寒无裘。昨日已鬻乳下儿,今日又杀田中牛。嗷嗷仅博一饱耳,转眼亦复填深沟。郁塞那堪沴仍作,北邙弃骨成高丘。掩骼埋胔有遗令,嗟嗟守牧谁为谋。乘轺赈贷出旁午,宵旰乃尔劳宸猷。即今皇皇民稍苏,麦已秀实禾欲抽。上下鼓舞望丰稔,饱暖已判歌有秋。如何六月雨不止,连绵恐欲伤田畴。岂但群蛾蠹麦穗,亦复有耳生禾头。奔驰徒费雨师力,淋漓不解农夫忧。早寒暮热人重困,儿童往往成悲讴。端居对食不下咽,天意岂与斯民仇。奸人猾吏试一殛,亦足以见天所尤。何须连年病赤子,尪羸佝偻谁当瘳。我愿天公放白日,照耀四海袪烦愁。蚕得帛兮田得粟,乐以卒岁心悠悠。小臣无能窃君禄,却把大笔歌天休。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5367c6c11b364c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