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一杀数十人,母身在否无儿存,丁宁莫遣齐师闻。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归 母 怨 明 /李 东 阳 母 告 儿 :“饥 不 得 汝 食 ,寒 不 得 汝 衣 ,汝 身 荣 盛 吾 何 为 ?”
儿 告 母 :“寒 不 见 母 寒 ,暑 不 见 母 暑 ,死 若 有 知 应 得 睹 。
”
齐 使 还 ,周 兵 起 。天 遣 来 ,来 送 死 ,洛 阳 不 死 长 安 死 。殿 前 一 杀 数 十 人 ,母 身 在 否 无 儿 存 ,丁 宁 莫 遣 齐 师 闻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不得(bù dé)的意思:不能,禁止,不允许
长安(cháng ān)的意思:指安定、稳定的局面或地方
丁宁(dīng níng)的意思:形容人的性格沉静、安定,不轻易动摇。
何为(hé wéi)的意思:指询问某事物的真正含义或定义。
洛阳(luò yáng)的意思:指文化名人或作品在洛阳特别受到重视和推崇。
荣盛(róng shèng)的意思:指荣耀繁盛,兴旺昌盛。
天遣(tiān qiǎn)的意思:指上天派遣或安排的事情,表示命运或天意不可违背。
应得(yīng de)的意思:指根据事实、道理或法律应当得到的报酬、待遇或惩罚。
有知(yǒu zhī)的意思:有知表示有知识、有见识、有智慧。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归母怨》。诗中通过母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担忧,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承诺与牺牲的决心。母子间的亲情在战乱中显得尤为凄凉,母亲担心儿子的饥寒,而儿子则誓言即使面临死亡,也希望能在死后见到母亲。诗的最后,以战争的残酷——齐国使者带回周兵将起的消息,暗示了母子可能面临的命运,以及儿子为了国家而选择的英勇赴死。
"饥不得汝食,寒不得汝衣",描绘出母亲对儿子生活的忧虑;"寒不见母寒,暑不见母暑",儿子回应母亲的付出,表示愿为母分担苦难;"天遣来,来送死,洛阳不死长安死",预示着战争的来临和牺牲的不可避免;"殿前一杀数十人",展现了战场的惨烈;"母身在否无儿存",表达出母子生死离别的悲痛;"丁宁莫遣齐师闻",是儿子对母亲的最后叮嘱,希望她不要得知自己的牺牲。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母子间的对话,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家庭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