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安危(ān wēi)的意思:指人的生命安危,安全与危险。
报恩(bào ēn)的意思:以行动回报别人的恩情。
边境(biān jìng)的意思:指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接壤地带。
伯强(bó qiáng)的意思:指能力强大、才华出众的人。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苍黄(cāng huáng)的意思:形容颜色苍白、黯淡,也用来形容人衰老、消瘦。
豺狼(chái láng)的意思:指凶狠残忍的人或势力。
城郭(chéng guō)的意思:指城市的城墙和城门。
疵疠(cī lì)的意思:指缺点、瑕疵。
存殁(cún mò)的意思:存活或存在的人或事物消亡。
大义(dà yì)的意思:指追求正义、公正的行为和精神。
戴履(dài lǚ)的意思:穿着鞋履,指做官、担任重要职务。
蛾贼(é zéi)的意思:指心机深沉、狡诈狠毒的人。
泛滥(fàn làn)的意思:指水势、洪水、病疫等迅速扩散、大量蔓延的现象。
拂拭(fú shì)的意思:拂拭指轻轻地擦拭或扫除。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处理或整理。
挂壁(guà bì)的意思:指将字画、装饰物等挂在墙壁上的行为。
关西(guān xī)的意思:关西指的是关心、照料、照顾等意思。
癸庚(guǐ gēng)的意思:癸庚是指年份的排列顺序,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轮回变化或者事情的变化很大。
国计(guó jì)的意思:
(1).治国的方针大计。《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宋 王禹偁 《先君后臣论》:“会 座 病, 卫君 亲视之疾,且问国计。”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地方大吏,原以整顿地方,岂可图便偷安,置国计於不问。”
(2).国家的经济,国家的财富。《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元史·世祖纪十》:“且言其国经 唆都 军马虏掠,国计已空。”《宦海》第一回:“总而言之,那一国之中,官吏的得人与否,关係著民生的强弱,国计的盛衰。”害气(hài qì)的意思:指因受到委屈、冤屈、气愤而产生的一种情绪。
横入(héng rù)的意思:指无视规章制度,擅自进入。
辉光(huī guāng)的意思:形容光亮闪耀,光彩夺目。
晦蒙(huì méng)的意思:指知识或思想模糊、不明晰。
激昂(jī ánɡ)的意思:形容情感或声音激动、高亢。
畿疆(jī jiāng)的意思:指国都周围的边疆地区,也泛指边境地带。
家子(jiā zǐ)的意思:指儿子或子女。
旧乡(jiù xiāng)的意思:指离开故乡的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涓涓(juān juān)的意思:形容水流细小、连续。
连延(lián yán)的意思:连续不断延续下去。
良家(liáng jiā)的意思:指家庭和睦、家风良好、家境富足的家庭。
六郡(liù jùn)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东汉末年,六个郡县的地方官员联合起来抵抗外敌的行动。
末造(mò zào)的意思:指事物的末尾或最后一部分。
三辅(sān fǔ)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三个辅助行政区域,即都城周围的三个辅助区域。也指古代官府的三个辅助机构,即都城周围的三个辅助机构。
沙场(shā chǎng)的意思:指战场,特指决战之地。
生辉(shēng huī)的意思:指某个人或事物因为出众而显得光彩照人,引人注目。
时雨(shí yǔ)的意思:指早春时节的细雨。
守臣(shǒu chén)的意思:指忠诚守节的臣子,也泛指忠心耿耿的人。
丝管(sī guǎn)的意思:丝管是一个形象化的词语,用来形容声音细腻、柔和、悦耳动听。
天戒(tiān jiè)的意思:指神明发出的警告或警示。
脱巾(tuō jīn)的意思:指男子脱去头巾,表示失去了尊严和身份。
未央(wèi yāng)的意思:指永远不会结束或终结的状态,也指无穷无尽、无法计算的数量。
我生(wǒ shēng)的意思:指自己的一生、个人的生活。
行者(xíng zhě)的意思:行者指的是行走在路上的人,也可以指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
凶饥(xiōng jī)的意思:形容饥饿到极点,非常饥饿。
妖星(yāo xīng)的意思:指邪恶的人或事物,比喻具有破坏力的存在。
依旧(yī jiù)的意思:依然如故,没有改变
一王(yī wáng)的意思:指独一无二的、无可争议的权威人物。
有时(yǒu shí)的意思:偶尔;间或;有时候
诏纸(zhào zhǐ)的意思:指官方发布的命令或通知。
中原(zhōng yuán)的意思: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心,也泛指中心地带。
自誓(zì shì)的意思:自己立下誓言或发誓。
纵横(zòng héng)的意思:指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灵活应对、自如行动的能力或者人物。
良家子(liáng jiā zǐ)的意思:指家庭背景纯正,品德高尚,修养良好的人。
- 鉴赏
这首诗《当新安吏》由清代诗人陶澄所作,描绘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首句“我生遘末造,天戒犹未央”开篇即点明了时代背景,暗示社会正处于末世,天降的警示仍未停止,预示着一场大变局即将来临。接着,“连延三辅地,十岁九旱蝗”描述了连年干旱、蝗灾肆虐的情景,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芜。
“害气致晦蒙,妖星为欃枪”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恶劣,灾害频发,天象异常,预示着人间的混乱与不安。随后,“有时雨如血,疵疠见伯强”形象地描绘了暴雨如血,疾病横行的景象,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中原复凶饥,行者心尽伤”揭示了战争与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下,中原地区再次陷入饥荒,行路之人无不心痛。接下来,“城郭渐芜塞,弱肉争豺狼”描绘了城市逐渐荒废,弱者被强者吞噬的残酷现实。
“边境士易骄,脱巾呼癸庚”指出边疆士兵因长期驻守而滋生骄横之气,甚至公然侮辱上级。紧接着,“丝管敛且尽,国计何苍黄”表达了音乐艺术的衰败,象征国家治理的困境与混乱。
“守臣系安危,川决必有防”强调了官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比喻洪水决堤前必须做好防范。然而,“涓涓不能遏,泛滥日以长”指出小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导致问题日益严重,无法控制。
“蛾贼关西来,纵横入畿疆”描述了外敌入侵,战火蔓延至京城周边地区。面对危机,“诏纸下六郡,大义诚激昂”朝廷下达征兵令,号召全国上下共同抵抗外敌。
最后,“我亦良家子,戴履共一王”表明诗人作为普通百姓,愿意与君王同舟共济,共赴国难。“闻诏即自誓,肯复依旧乡”表达了诗人响应号召,决心离开家乡,投身战场的决心。“雄剑久挂壁,拂拭生辉光”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怀,准备随时出鞘,为国效力。“持此报恩去,存殁惟沙场”则表达了诗人无论生死,都将为国家和人民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和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读潮州韩文公庙碑
有唐人物谁第一,昌黎起衰推椽笔。
潮阳风俗久未淳,韩公造士尊经术。
字严斧銊走豚鱼,舌起风雷辟老佛。
生前迁谪同飘蓬,死后声名重金璧。
堂堂坡老振雄词,千言一扫传伟烈。
诗追李杜犹等闲,绪寻邹鲁称入室。
推崇真觉无愧词,人文高揭如日月。
丰碑赑屃古庙空,犹见光焰腾奎壁。
唐陵宋社等劫灰,维公片石难磨灭。
整襟朗诵日百回,应为懦夫祛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