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连林外池,香象侍母处。
采藕汲清泉,于世复何与。
象导人以归,人指象往捕。
岂待两臂落,方知鬼神怒。
名利终当尽,此心安可负。
本自(běn zì)的意思:从本质上说,本身
鬼神(guǐ shén)的意思:指神秘、超自然的力量或存在。
何与(hé yǔ)的意思:何与是一个用于反问的成语,表示对某种事情的无所谓或无关紧要。
名利(míng lì)的意思:指名声和利益。名利是指人们追求的声誉和财富,常用来表示人们对名望和利益的追求和渴望。
仁王(rén wáng)的意思:仁王是指对人民有仁爱之心,勇敢无畏地保护人民的英雄。
人声(rén shēng)的意思:指人们的声音喧闹嘈杂,如锅碗瓢盆之声,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上帝(shàng dì)的意思:指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
失路(shī lù)的意思:迷路,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或方向。
香象(xiāng xiàng)的意思:形容某人的名声好,声誉远播。
幽厄(yōu è)的意思:幽深而险恶
有心(yǒu xīn)的意思:用心、用意
有人(yǒu rén)的意思:表示某个地方有人存在,或某个事件有人参与、有人知道。
指象(zhǐ xiàng)的意思:形容事物具有相似之处或相互关联。
自甘(zì gān)的意思:自愿承受困苦、艰难或痛苦的境地。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故事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象之间的互动,以及对生命、命运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首句“尼连林外池,香象侍母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尼连林外的池塘边,一头大象在侍奉着它的母亲。这里运用了佛教中大象尊贵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同时也暗示了佛教中对孝道的重视。
接着,“采藕汲清泉,于世复何与。”描述了大象在池塘中采藕汲水的情景,似乎是在为母亲准备食物。这一细节体现了大象对母亲的关爱,也隐含了佛教中“慈悲为怀”的理念。
“林外有人声,徬徨悲失路。”突然,林外传来人的声音,彷徨而悲伤,似乎迷失了方向。这与前文的和谐画面形成对比,引出了一种不安与迷茫的情绪。
“象导人以归,人指象往捕。”大象似乎理解了人的困境,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道路。然而,人却误解了大象的好意,想要捕捉它。这一转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与冲突。
“岂待两臂落,方知鬼神怒。”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警告,暗示了如果继续下去,将会有更严重的后果。这里的“鬼神”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或超自然的力量,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避免破坏和谐。
“幽厄本自甘,盲母谁为哺。”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苦难的意义。即使在困难与痛苦中,生命本身也有其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于照顾与被照顾的问题,强调了相互之间的责任与关怀。
“仁王自有心,上帝日临汝。”这里引用了宗教性的语言,表达了对仁慈与公正的信仰。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有更高的力量在关注与保护着我们。
“名利终当尽,此心安可负。”最后,诗人提醒人们,追求名利最终会消逝,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善良。这句话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鼓励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的积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以及信仰的重要性,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