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哺非易合,中饱竟难分。
《见诸邑遍立粥厂高旗旗书抚院明文饥者之口果及粥乎否也》全文
-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忧虑。首联“独怜疮补计,今下肉糜文”以“疮补计”比喻社会问题的修补策略,而“肉糜文”则可能暗指那些表面华丽却无实质内容的政策或言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
颔联“巧妇炊谁见,邦人谷未闻”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巧妇”比作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但“炊谁见”和“邦人谷未闻”则暗示了这些有能力的人的努力并未被看到或听到,即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响应,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执行不力的问题。
颈联“群哺非易合,中饱竟难分”中的“群哺”可能象征着集体的福利或共同的目标,“非易合”表达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中饱”则暗示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贪污或不公平现象,“竟难分”则强调了区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尾联“自古流图绘,何时达圣君”表达了对历史经验的回顾以及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即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智慧和方法(“图绘”),但何时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状态,让圣明的君主能够实施这些智慧,改善民众的生活呢?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和理想实现的深深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社会正义、公平执行、信息透明度以及领导者的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