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眉髧短,耻与魅魌争。
- 鉴赏
这首诗《放言(其二十九)孤儿》由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通过骨肉关系的比喻和对孤儿命运的同情,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首句“骨肉如萍叶”,以水生植物萍叶来比喻骨肉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描绘了亲人之间虽然紧密相连,却也如同随波逐流的萍叶一般,难以持久稳定。这种比喻既表达了亲情的脆弱,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接着,“相依惟一甥”一句点明了诗中的孤儿身份,强调了孤儿在亲人中仅存的依靠,凸显了孤儿的孤独与无助。
“亦知眉髧短,耻与魅魌争”两句,通过描述孤儿的外貌特征和内心情感,表现了孤儿面对困境时的自尊与坚韧。这里的“眉髧短”可能是一种象征,暗示孤儿的处境艰难,而“耻与魅魌争”则表明孤儿不愿与那些不正当、不道德的力量为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世已轻文举,谁其说正平”两句,反映了社会对孤儿命运的冷漠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正和平等的呼唤。这里“文举”可能是指科举制度,暗含了社会对孤儿教育和机会的忽视,而“正平”则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最后,“寄书地下父,莫读孤儿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孤儿未来的担忧和希望。他希望孤儿的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理解孤儿的处境,同时暗示了孤儿可能面临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孤儿未来的深深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孤儿命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温暖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弱小群体的深切同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写神丘照堂
尝观孝子图,画子事母事。
闻君画最工,事母孝亦至。
人称汝画奇,未知事母慈。
我今为拈出,欲以励孝思。
画不在丹青,照不在眼睛。
方寸不可乱,昭昭在心明。
画到精一处,人人定相如。
但疑心本一,奚为面差殊。
我心犹赤子,我貌极老衰。
君虽欲画我,安能作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