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张之洞联》
《挽张之洞联》全文
清 / 陈云诰   形式: 对联

鼎湖龙去,天地同悲,惟公顾命元臣建议慰安中外望;

海鹤归,朝野太息,况我迂疏后学论材谬负哲人知。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朝野(cháo yě)的意思:指朝廷和百姓,泛指国家政权和民众。

鼎湖(dǐng hú)的意思:指地位崇高、声望显赫。

顾命(gù mìng)的意思:顾命指的是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性命。

海鹤(hǎi hè)的意思:指得意洋洋、神气活现的样子。

鹤归(hè guī)的意思:指孤独的人归隐、归家。比喻孤独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安定的环境中,过上安宁的生活。

后学(hòu xué)的意思:指在学习、研究某一领域时,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发展。

建议(jiàn yì)的意思:提出意见或建议,给予指导或忠告。

辽海(liáo hǎi)的意思:形容广阔无边的大海。

论材(lùn cái)的意思:指讨论、评价材料、文章等的内容或质量。

太息(tài xī)的意思:太息是一个表示悲伤、叹息的词语,用来形容心情沉重、忧愁或无奈。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慰安(wèi ān)的意思:安慰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迂疏(yū shū)的意思:迂疏指行动或言谈思维迟钝、拘泥、不灵活。

元臣(yuán chén)的意思:元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元”指代元朝,表示朝代的名称,“臣”指代朝廷的官员或臣子。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元朝担任官职的臣子。

哲人(zhé rén)的意思:指具有深刻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

中外(zhōng wài)的意思:指国内外,中外相对。

辽海鹤(liáo hǎi hè)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出众,美丽动人。

鼎湖龙去(dǐng hú lóng qù)的意思: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形容一个地方出产英才、人才辈出。

鉴赏

此挽联以沉痛之情,悼念张之洞。上联“鼎湖龙去”引用典故,象征张之洞的离世如同龙飞升天,留下无尽的哀思与怀念。“天地同悲”则直接表达了对张之洞逝世的普遍哀悼之情。“惟公顾命元臣”赞扬张之洞作为国家重臣,深受倚重,其离世令国家失去了一位关键的决策者。“建议慰安中外望”表明张之洞的建议曾安抚了国内外的期望,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

下联“辽海鹤归”同样运用了典故,象征张之洞的辞世如同仙鹤归隐,令人惋惜。“朝野太息”则描述了整个朝廷和民间对于张之洞逝世的深切哀叹。“况我迂疏后学”自谦地表示自己作为后辈,未能充分理解或匹配张之洞的卓越才能。“论材谬负哲人知”则表达了对自身才能不足,未能得到像张之洞这样的哲人真正认可的遗憾。

整体而言,此挽联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情的言辞,既展现了对张之洞个人成就的肯定,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自身未能完全领悟其智慧的自省。

作者介绍

陈云诰
朝代:清

猜你喜欢

偶书为山亭五首·其三

僚吏相哀白事稀,抱琴时自弄清徽。

何妨共倒樽中渌,不怕鸣驺问道归。

(0)

重游西湖

西湖湖上山如画,二十年前曾客来。

飞絮蒲城归未得,江南老却贺方回。

(0)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二十九

二鼠侵藤真百苦,四蛇围井过千忧。

忽然我断藤根子,道是千休与万休。

(0)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二十

奔驰光景几翻春,何事临风一惨神。

柳绿桃红依旧在,今年不见去年人。

幸然明似镜,向用曲如钩。

(0)

示师勤

出家毕竟事如何,超越情尘敌死魔。

莫向丛森贪饱暖,百年光境等闲过。

(0)

广瑞岩和尚呼主人公诺·其三

主人公诺听我劝,浮生莫作欺瞒汉。

暗里虽然瞒得来,明中依旧还消散。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陈叔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