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犹明镜,昧者尘宿。铸形之初,焉有尘蓄。
《四言诗十六首·其十一》全文
- 鉴赏
此诗以“心”为题,探讨人心之本质与修养之道。开篇即以“明镜”喻心,形象地说明心之清明无染,如同镜子一般能映照万物。然而,“昧者”则因内心蒙尘,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世界。这句“心犹明镜,昧者尘宿”,既是对人心本性的赞美,也是对迷失自我的警示。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人心的形成过程,指出在铸造心灵之初,本不应有尘埃的存留。这里暗含着对人性纯净状态的向往和对后天习染的批判。通过“铸形之初,焉有尘蓄”这一句,诗人强调了心灵的原始纯净,以及后天环境与经验对心灵的影响。
随后,诗人将话题转向了“圣人”与“君子”的修养之道。他们通过“洗心”来去除内心的尘垢,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清明。这里的“洗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修炼,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通过“圣人洗心,其初也独”和“君子治心,其初也复”这两句,诗人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视为个体道德成长的起点。
最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庶民”,指出他们任由心性自由发展,往往导致行为不当,甚至受到惩罚(“庶民任心,其初也戮”)。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不同阶层在道德修养上的差异,也暗示了社会秩序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心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不同群体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表现的描绘,表达了对心灵纯净的追求、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与个人责任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