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摆拨(bǎi bō)的意思:指摆动、晃动。
合无(hé wú)的意思:没有合适的、适宜的、相称的
假名(jiǎ míng)的意思:虚假的名声或身份
界行(jiè xíng)的意思:指超越某种范围或限度,突破界限。
名字(míng zì)的意思:指人的姓名,也可以指事物的名称。
名相(míng xiāng)的意思:指在历史上有名望的高级官员,也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具有卓越地位和声望的人。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所以(suǒ yǐ)的意思:因此,由此推断出的结果。
五蕴(wǔ yùn)的意思:指人的身体和心灵所具备的五种方面的构成要素。
无形(wú xíng)的意思:形容事物没有明显的形状或外表,但存在实质或影响力。
心王(xīn wáng)的意思:心中的王者,指内心强大、坚定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惺惺(xīng xīng)的意思:形容人心地善良、体贴,富有同情心。
形声(xíng shēng)的意思:形声是指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形旁通常表示字的意思,声旁则表示字的读音。
有色(yǒu sè)的意思:有色指具有特定色彩或特征的。
障碍(zhàng ài)的意思:形容力量、威力非常大,使人震惊。
- 翻译
- 如果五蕴确实存在,那么它们就具备色和形体。
如果五蕴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它们就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声音。
它们只是虚幻的名字,因此我们才会在这里停留。
一旦理解了名相的空性,万事万物的本质就会清晰明了。
心灵没有障碍,就能自由自在地在三界中行动。
- 注释
- 五蕴:佛教中的五种心理元素,包括色、受、想、行、识。
实有:实际存在,指物质和精神的实体。
有色形:具体的物质形态和声音。
无形声:没有具体形态和声音,指非物质的、无形的状态。
假名字:佛教中对世俗概念和身份的称呼,非真实本质。
妄来停:由于误解而停留于世间。
名相空:名相的空性,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
事尽总惺惺:万事万物的本质清晰可见。
心王:佛教中指主宰心灵的中心力量。
无障碍:没有束缚或阻碍。
摆拨:操纵,控制。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人的生活层次和境界。
- 鉴赏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概念,表达了对现象界和心灵状态的深刻洞察。开篇即提出“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指出如果五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结合成有形之物,即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由心识所构成。
接着“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则进一步阐述,如果五蕴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转化为无形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教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依存的哲学思想,强调心识对现实的构建作用。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一句则批判了世间的一切名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为了区分和认识而设定的概念。因此这些名相并无实际意义,只是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表达的是如果能够洞察到这些名相的空性,那么一切世间事物也就都清楚明白了。这一句诗体现了佛教修行中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通过智慧来看破世俗迷雾的过程。
最后,“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则描绘了一种境界,那就是当心灵没有任何障碍时,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六道轮回(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穿梭。这一句诗展现了作者对于达到解脱状态的向往,能够超越世间束缚,达成精神上的自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五蕴的讨论,展示了佛教中对心识与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名相空性的认知。同时,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解脱和智慧追求的心灵境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
桐柏古福地,琼台上侵星。
仙人种玉处,瑶草犹亭亭。
羽人纫作佩,瑞露濯芳馨。
悬崖百丈坑,九畴诗得经。
真境有谁何,守护烦六丁。
长官仙李氏,不畏兹山灵。
河阳无数花,叶蕊炫紫青。
受此贞洁姿,不露凡卉形。
命彼轻举者,窃取岩中扃。
封植入笼槛,罗列帝轩屏。
结根失所托,催残日飘零。
揖我求我言,矢诗当见听。
草木遂其性,民物自安宁。
君其毋求奇,采掇遮可停。
兰玉近取譬,何用专阶庭。
人观尽白眼,莫遣下青冥。
寻余姚上林湖山
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亲。
兹地世未知,仙游良可珍。
平湖瞰其中,翠巘围四垠。
青松千万植,落瀑如悬巾。
佛庙耸殿塔,装点纷图新。
清溪与断崖,水石声磷磷。
峰巅见沧海,日出常先晨。
花草时节异,宁问秋夏春。
陵谷千万古,岂无答道人。
德微言不信,又恐远故堙。
樽酒且乐我,醉来事事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