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其五》全文
- 翻译
- 游历秦国又滞留在燕地,不经意间已接近暮年。
旅途中的我面容憔悴如枯柴,行走的衣物对着瘦弱的身躯。
寒凉的篱笆边多有鸟雀啄食,落叶飘零中断了浮动的炊烟。
楚地的夜晚听到大雁鸣叫,还误以为自己身处边塞之天。
- 注释
- 秦:指古代秦国,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滞:停留,拖延。
燕:古代燕国,位于现河北北部及北京附近,此处理解为北方地区。
衰年:暮年,老年。
旅貌:旅行中人的容貌。
柴毁:形容人因哀伤过度而极度消瘦,像枯柴一样。
行衣:旅行时所穿的衣服。
骨穿:形容身体极为消瘦,几乎能看见骨头。
篱寒:寒凉的篱笆,暗示季节已是深秋或冬季。
啄雀:啄食的小麻雀,表示生活贫寒、荒凉的景象。
木落:树叶凋落。
浮烟:炊烟,这里指生活的气息,断浮烟意味着生活气息的缺失。
楚夜:楚地的夜晚,楚地一般指南方地区。
鸣雁:大雁的叫声,常引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塞天:边塞的天空,象征远方和漂泊。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冬季景象的诗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反映出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和凄凉之感。从“游秦复滞燕,不觉近衰年”可以看出诗人在旅途中,岁月匆匆,青春逐渐消逝而不自知。接着,“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容颜因长期的旅行而显得疲惫不堪,衣着单薄,寒风透骨。
“篱寒多啄雀,木落断浮烟”则是景色上的描写,篱笆间的寒冷吸引了许多啄食的麻雀,而树叶纷纷飘落,带走了一缕缕的淡淡云烟。这些生动的画面勾勒出冬日的萧瑟与宁静。
最后,“楚夜闻鸣雁,犹疑在塞天”表达了诗人在深夜听到雁叫声时,心中仍然存有对边疆战事的担忧和不确定感。整体来看,这段诗句通过对冬日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写,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与境遇。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