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登 石 城 戍 望 海 寄 诸 暨 严 少 府 唐 /皇 甫 冉 平 明 登 古 戍 ,徙 倚 待 寒 潮 。江 海 方 回 合 ,云 林 自 寂 寥 。讵 能 知 远 近 ,徒 见 荡 烟 霄 。即 此 沧 洲 路 ,嗟 君 久 折 腰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沧洲(cāng zhōu)的意思:指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方回(fāng huí)的意思:指事物的发展或变化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状态。
古戍(gǔ shù)的意思:古代的城堡或要塞。
海方(hǎi fāng)的意思:指防范海上的敌人或外来侵袭。
寒潮(hán cháo)的意思:指寒冷的天气或寒冷的气候现象。
回合(huí hé)的意思:指事物循环往复、轮流出现或进行。
寂寥(jì liáo)的意思:寂寥指的是孤独、冷清、寂寞无人的状态。
即此(jí cǐ)的意思:指此时此刻,表示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江海(jiāng hǎi)的意思:指江河和海洋,也泛指辽阔的水域。
讵能(jù néng)的意思:表示事物或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胜任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要求。
平明(píng míng)的意思:平明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也就是早晨的时候。
徙倚(xǐ yǐ)的意思:倚靠、依赖。
烟霄(yān xiāo)的意思:
亦作“烟霄”。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赫的地位。 唐 白居易 《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诗:“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製,能致烟霄。” 金 元好问 《感兴》诗:“倚梯从昔望烟霄,七叶何人竟珥貂。”倚待(yǐ dài)的意思:指依赖、依靠、期望等待。
远近(yuǎn jìn)的意思:指距离远近,泛指任何地点、范围、时间的远近。
云林(yún lín)的意思:云林指的是茂密的树林,比喻人口众多的地方。
折腰(zhé yāo)的意思:低头、弯腰行礼或表示恭敬。
- 注释
- 平明:黎明时分。
徙倚:徘徊。
寒潮:寒冷的潮汐。
江海方回合:江海的波涛起伏。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寂寥:寂静、冷清。
讵能:怎能。
荡烟霄:在烟雾中飘荡。
沧洲路:海边的道路,隐喻仕途。
折腰:弯腰鞠躬,这里指屈身于官场。
- 翻译
- 黎明时分登上古老的边防堡垒,徘徊等待寒冷的潮水退去。
江海的波涛正在涨落,云林显得格外寂静寥落。
怎能知晓远方的景象,只能看见烟雾在天空中飘荡。
这就是你往来的沧海之路,感叹你长久以来为官劳碌弯曲了腰背。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古老的城墙,倚靠在那里等待着潮汐变化的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云林间自有一种寂静与空旷。
"平明登古戍"一句,表达了诗人清晨时分攀登古老城墙的行为,"徙倚待寒潮"则描绘出一种等待和观察的状态。这里的“徙倚”意味着依靠或倾斜,而“寒潮”可能是指冬日的潮汐。
接下来的两句"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则展现了诗人所见的广阔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形成一片辽阔,而山中的云林却显得宁静而又空旷。
随后的两句"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表达了诗人对于观察自然景物时,对于距离感知的困惑。"讵"在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词,而"荡烟霄"则形容那看似迷离却又难以捉摸的远处景象。
最后两句"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中,“沧洲”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之地,而“折腰”则意味着长时间的劳累和辛苦。这里诗人似乎是在感叹自己或朋友长期承受重负的情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旅途中的艰辛与劳累的情感抒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