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
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
魑魅(chī mèi)的意思:指邪恶的鬼怪,也用来形容邪恶的事物或人。
虫沙(chóng shā)的意思:指微小的沙粒,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
得月(de yuè)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状态好像得到了月亮的光辉一样美丽和完美。
得地(de dì)的意思:指得到地位、权力或资源等。
迷途(mí tú)的意思:迷失道路,走错方向。
暝色(míng sè)的意思:指夜幕降临时的黄昏或黎明时的微亮。
难得(nán de)的意思:罕见或不容易得到的
人声(rén shēng)的意思:指人们的声音喧闹嘈杂,如锅碗瓢盆之声,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憎人(zēng rén)的意思:憎恶、厌恶他人。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归途中的僧人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意境。
首句“暝色城先到”,以“暝色”点明时间已至傍晚,而“城先到”则暗示了诗人正从城市向乡村行进,营造出一种由喧嚣转向宁静的氛围。接着,“人声野更稀”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寂静,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两句,通过“难得月”和“欲溅衣”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夜晚的深沉与湿润,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与欣赏。山中难得一见的月光,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水面的雾气似乎要浸湿诗人的衣裳,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魑魅憎人过,虫沙得地飞”则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林中的生物以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魑魅在夜色中避人,而虫沙(可能指昆虫或小动物)则在夜间自由飞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最后,“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未知的环境中,但心中仍有一份对归途的期待和明确的方向感。钟声的响起,既是时间的提示,也是诗人内心呼唤归家的信号,体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归宿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知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