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这首诗《读经》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与妄念的关系。诗中运用了对比与转折的手法,旨在揭示内心的清净与智慧的重要性。
首句“不染而染妄本虚”,开篇即提出矛盾的概念,看似不染却因妄念而显得空洞无物,引出对内心状态的深刻思考。接着,“染而不染悉无馀”进一步阐述,即使染上妄念,最终也能达到一种超越的状态,一切皆无余留,暗示着通过修行可以超越表面现象,达到本质的领悟。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两句,强调了内心虚空的本质能够成就一切,而纯净的本体面对世间万物变化时,依然能自如应对,体现了佛教中“空”与“应无所住”的思想。
“断妄證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则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断除妄念来证得真正的自我,指出单纯的否定或肯定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一种更为深入的智慧去理解真伪之间的微妙关系。
最后,“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总结全诗,表达了彻底理解和接纳真与妄的境界如同明珠般明亮,只有在自由自在、明澈如镜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洞察宇宙人生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关于心性、妄念与智慧的深刻思考,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旦夕灰吹律,涟漪尚剪新。
虽正犹是腊,差晚不伤春。
夜户凝朝彩,生柴代熟薪。
老僧眉最白,寒锁玉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