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本来(běn lái)的意思:原本,本身应该如此
不有(bù yǒu)的意思:没有,没有存在或拥有某种东西
法本(fǎ běn)的意思:指法律、法规的根本、基础。
过去(guò qù)的意思:表示时间上已经过去的事情或者已经结束的状态。
河沙(hé shā)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多指人或事物的数量非常多。
何在(hé zài)的意思:何处,在哪里。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外尘(wài chén)的意思:指远离尘嚣、清净自然的地方,也比喻远离世俗纷扰的心境。
万法(wàn fǎ)的意思:指法律、规章制度等各种法则和条文。
五蕴(wǔ yùn)的意思:指人的身体和心灵所具备的五种方面的构成要素。
意根(yì gēn)的意思:指一个事物的本质或根本所在。
一毛(yī máo)的意思:指极小的数量或价值,相当于一分钱。
自性(zì xìng)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本身的特性、性格、本质。
自然(zì rán)的意思:指与人类社会活动无关的事物或现象,也指没有经过人工加工处理的状态。
过去佛(guò qù fó)的意思:指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必再计较或忧虑。
- 翻译
- 本性无根,万物皆空。
外界尘埃皆不存在,三界自然无常。
五蕴皆已消亡,一切归于无余。
无数佛陀如沙粒般众多,皆融入毫端之中。
- 注释
- 意根:本性。
无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万法:万事万物。
本来虚:原本就是空的。
外尘:外界的尘埃或杂念。
不:否定。
有:存在。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层世界。
五蕴:佛教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和物质现象。
今何在:现在在哪里。
尽:全部。
无馀:没有剩余,即彻底消亡。
河沙:形容数量极多,如沙粒般无数。
过去佛:过去的佛陀。
并:同时。
在一毛如:比喻极小,如同一根毫毛。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庞蕴所作,属于佛教诗歌,其内容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佛法的空性和无常观。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每一句都渗透着对万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意根无自性,万法本来虚" 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即一切事物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而是缘起因缘所生的虚幻。这种思想强调了世界的相对性和暂时性。
"外尘都不有,三界自然无" 这里"外尘"指的是世间的诸多烦恼和迷惑,而"三界"则是佛教中指人、天、地的三个层面。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一切现象皆空的深刻体认。
"五蕴今何在,尽总入无馀" 这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佛教中指人的五种基本心理状态。诗人问这五蕴现在哪里,它们已经融入了空性之中,没有任何剩余。
最后两句"河沙过去佛, 并在一毛如" 则是借用佛经中的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无限延伸和空间的微小。"河沙"指的是数量极多,比喻历史上无数的佛陀,而"一毛"则代表极其微小的空间单位。这两句强调了时间与空间在佛法中的相对性。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佛教对于宇宙、时间和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是一首蕴含深邃哲理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