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为一台,秀出太行顶。
吾闻古师利,结法当兹岭。
服从居士便,心作苾刍静。
不畏毒龙摄,所畏在光景。
白破(bái pò)的意思:形容毫无价值、一无是处。
别余(bié yú)的意思:不多余;不剩余
不避(bù bì)的意思:不回避、不躲避
长夏(cháng xià)的意思:指夏季长时间,也指盛夏时节。
从居(cóng jū)的意思:指从小就居住在某个地方,形容人对某地的深深感情。
法雨(fǎ yǔ)的意思:指正义之雨,比喻善恶得到应有的报应。
法当(fǎ dāng)的意思: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如此,理应如此。
发精(fā jīng)的意思: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才华、技能等突出或高超。
梵天(fàn tiān)的意思:指佛教中的天界,也可用来形容非常高远的境界或者非常美好的事物。
服从(fú cóng)的意思:顺从他人的意愿或命令,听从指挥。
佛日(fó rì)的意思:指佛的日子,也指佛教徒的节日。
公乘(gōng chéng)的意思:公众共同乘坐一辆车,比喻众人共同分享利益或承担责任。
古来(gǔ lái)的意思:指古代以来,历史长久的意思。
光景(guāng jǐng)的意思:形容景象、状况或情况。
居士(jū shì)的意思:指居住在寺庙或道观里的人,也可泛指在家修行的人。
精猛(jīng měng)的意思:形容力量、技艺等非常强大,有力而犀利。
鹫岭(jiù lǐng)的意思:指高山峻岭,比喻艰险陡峭的地方。
老宿(lǎo sù)的意思:指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或从事某种行业的人。
凉台(liáng tái)的意思:指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的境地。
灵花(líng huā)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非常聪明、机智、灵活。
喷香(pèn xiāng)的意思:形容香气浓郁,散发出来的香味扑鼻而来。
去去(qù qù)的意思:离开,走开
三珠(sān zhū)的意思:三颗珠子,比喻宝贵的东西或珍贵的人才。
少小(shào xiǎo)的意思:指年少时期,表示年轻的年纪。
圣灯(shèng dēng)的意思:指有智慧、有见识、有启发作用的人或事物。
时时(shí shí)的意思:不断、一直、时常
宿嫌(sù xián)的意思:指长期积累下来的怨恨、仇恨。
天作(tiān zuò)的意思:指自然界或神灵创造的奇迹或天然景观。
托钵(tuō bō)的意思:指僧人或出家人到外面的庙宇、寺院或信众家中乞讨饭食。
五岳(wǔ yuè)的意思:五岳是指中国境内的五座最高的山峰,也用来比喻五个最重要的地方或者人物。
五台(wǔ tái)的意思:五座高台,指五个重要的地方。
秀出(xiù chū)的意思:展示自己的才华或优点。
衣领(yī lǐng)的意思:指衣物的领子部分。
幽迥(yōu jiǒng)的意思:幽迥指的是深远而遥远的意思,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差异很大。
真境(zhēn jìng)的意思:真实的境界;真正的状态;真相所在。
作真(zuò zhēn)的意思:做事诚实、真实,不虚伪、不做作。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赠胡楚玉游五台礼文殊大士》。诗中描绘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神圣氛围,以及胡楚玉这位高僧的修行经历与精神境界。
诗的开篇“五台小五岳,梵天作真境”,将五台山比作小五岳,梵天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仙境,展现出五台山的庄严与神秘。接着,“一岳为一台,秀出太行顶”进一步强调了五台山的独特地位,其秀丽的山峰直插云霄,与太行山相映成辉。
“青分鹫岭润,白破鸡足瞑”描绘了山间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夜晚景象,仿佛鹫岭被青色的雾气环绕,而鸡足山则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接下来的“七宝蟠紫空,三珠喷香井”则通过七宝和三珠的描写,展现了五台山的珍贵与神圣,空中悬挂着紫色的七宝,井中喷涌着香气四溢的泉水。
“灵花时自秀,法雨长夏冷”描述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和谐共生,灵花在四季中绽放,法雨在夏日带来清凉。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象征着佛法的滋润与净化。
“吾闻古师利,结法当兹岭”提到古代的高僧在此地结缘修行,暗示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渊源。接下来的“不避老宿嫌,时时神猊骋”则赞扬了胡楚玉不畏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时常展现神异的力量。
“楚公乘古来,少小发精猛”描述了胡楚玉从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修行决心和力量。他“服从居士便,心作苾刍静”表明了他遵循佛法,内心平静,专心修行。最后,“托钵行别余,去去入幽迥”表达了胡楚玉离开世俗,深入修行的坚定决心。
“圣灯悟来现,佛日尘内永”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胡楚玉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如同圣灯照亮了心灵,佛光照耀着他的修行之路,无论何时何地都永恒不变。
“不畏毒龙摄,所畏在光景”则强调了胡楚玉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他不畏惧邪恶的力量,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光明与纯净。
“若叩清凉台,翛然在衣领”最后以“清凉台”象征修行的最高境界,胡楚玉在修行中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如同置身于清凉的环境中,心灵得以释放。
整首诗通过对五台山的自然美景和佛教文化的描绘,以及对胡楚玉修行经历的赞颂,展现了佛教精神与自然美的融合,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僧修行境界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