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奉答于畏之枉顾沙亭之作·其一》
《奉答于畏之枉顾沙亭之作·其一》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吾家海涛烟管一峰高。

秋凿山香结,春收水翠毛

承君来浦口系马兰皋

风俗知南屈,家家学楚骚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楚骚(chǔ sāo)的意思:楚骚是指楚辞中的艰深辞章,也泛指辞章中的华丽辞藻。

翠毛(cuì máo)的意思:形容鸟类羽毛翠绿且美丽。

风俗(fēng sú)的意思:指一定地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风尚。

海涛(hǎi tāo)的意思:指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用来比喻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景象或人物。

家学(jiā xué)的意思:家庭教育的学问,指在家中接受的教育和学习。

家家(jiā jiā)的意思:指家家户户、每家每户。表示普遍、广泛。

兰皋(lán gāo)的意思:指山林中的美丽景色。也用来形容诗文或音乐的优美。

浦口(pǔ kǒu)的意思:指江河入海的口岸,也用来比喻重要的关口或转折点。

山香(shān xiāng)的意思:山中的香气,比喻高尚的品德或卓越的才能。

吾家(wú jiā)的意思:指自己的家庭。

系马(xì mǎ)的意思:指对人或事物进行严密的监管或控制。

烟管(yān guǎn)的意思:烟管是指吸烟者吸烟时用来装烟草的管子。在成语中,烟管常用来比喻虚有其表,外表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海边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边人家的生活场景与自然风光。

首联“吾家傍海涛,烟管一峰高”开篇点题,将读者带入一个依山傍海的居住环境,海浪拍岸的声音与远处山峰的轮廓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丽的氛围。

颔联“秋凿山香结,春收水翠毛”进一步描绘了四季变换下的自然景象。秋天,山中飘散着浓郁的香气,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春天,水面泛起翠绿的波光,生机勃勃。这两句通过“凿”和“收”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

颈联“承君来浦口,系马向兰皋”转而写人,描述了友人来访的情景。诗人以“承”字表达对友人的欢迎之情,随后具体描绘了友人停车系马、走向兰草生长之地的细节,既体现了对友人的尊重,也暗示了兰草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尾联“风俗知南屈,家家学楚骚”则揭示了地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承。这里的“南屈”可能指的是南方的一种特定习俗或文化现象,“楚骚”则是指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欣赏。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人文情感与文化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对自然、对文化的深厚情感。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灵岩披云台十颂·其一

林底常怀老药山,皮肤脱尽万机闲。

披云月下时长啸,千古风流满世间。

(0)

念弥陀颂·其四

业报差殊事不同,劳生何地出樊笼。

欲知自性弥陀佛,在汝朝昏一念中。

(0)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四

慧林小院子,恰似一只船。

终日行上水,须得众人牵。

出入底出入,说禅底说禅。

做饭底做饭,打眠底打眠。

有时甜似蜜,有时苦如连。

恁么度众生,笑倒老金仙。

若问西来意,令人肚里煎。

(0)

偈一百二十首·其三十九

十一月二十,唤做大冬日。

张三贺郑婆,李四拜王七。早辰到夜,费尽平生力。

唯有衲僧家,不打者鼓笛。

铁额昆崙儿,通身黑如漆。

(0)

拟寒山寺·其五十三

天高听甚卑,神幽察甚厚。

埋蚕蚕变尸,烧蚁蚁成漏。

呵吹一气间,冷暖各成就。

恶从汝心生,还从汝心受。

(0)

拟寒山寺·其四十二

人生贵无业,不贵多伎能。

伎能人看好,业能灾汝形。

文章妙天下,气宇吞沧溟。

此身若一失,六趣且飘零。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