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去,忘饥付木瓢。
《次韵潘舍人画轴·其三》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突兀是茅屋,摇兀是土桥。” 开篇以“突兀”和“摇兀”两个词,形象地勾勒出茅屋和土桥的形态,突显了乡村建筑的质朴与自然环境的动态美。茅屋作为乡村的常见居所,以其简陋却稳固的形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而土桥则在摇曳中展现出乡村道路的原始与生命力,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看山看水去,忘饥付木瓢。” 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选择“看山看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追求。而“忘饥付木瓢”则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木瓢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实用的饮水工具,更象征着诗人对物质欲望的放下,以及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和追求。这种将物质需求简化到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让诗人能够在自然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简单、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邓正字宅见刘明复所画麓山秋景
洛阳才子见长沙,自识中丹鬓未华。
文武才全皆不试,丹青笔妙更谁加。
老杉列在堂皇上,小景将归学士家。
我有故山常自写,免教魂梦落天涯。
题赵大年小景
生长深宫不识山,骚人一见便开颜。
分明记得经行处,青草湖边第几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