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崧高》【秦·诗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58467c66970e1708799.html
不显(bù xiǎn)的意思:不显指的是不显露、不显现的意思,形容某些事物或现象不容易被察觉或发现。
车乘(chē chéng)的意思:指利用别人的势力或资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乘马(chéng mǎ)的意思:骑马行走,指乘坐交通工具出行。
诚归(chéng guī)的意思:真诚地回归,真心归顺。
番番(fān fān)的意思:指反复不已,不停地重复。
傅御(fù yù)的意思:指人们对权势者的依附和奉承。
钩膺(gōu yīng)的意思:指悲痛到极点,深感悔恨和自责。
国是(guó shì)的意思:国家的根本大计或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
既成(jì chéng)的意思:已经成为事实或现实的;已经存在并且无法改变的。
吉甫(jí fǔ)的意思:指吉祥、好运。
降神(jiàng shén)的意思:指通过祭祀或其他仪式使神灵降临并附体,也可指人在某种境况下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神奇能力。
介圭(jiè guī)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介绍、引荐的关系。
孔硕(kǒng shuò)的意思:指人的学问渊博,才华出众。
良翰(liáng hàn)的意思:指优秀的文才和才华出众的人。
路车(lù chē)的意思:路车是指行车的车辆,比喻事物的前途和发展。
藐藐(miǎo miǎo)的意思:形容事物微小、轻微,不值一提。
莫如(mò rú)的意思:没有比...更好的了
南土(nán tǔ)的意思:指南方的土地,也指南方地区。
南国(nán guó)的意思:指中国南方地区,也可用来形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
南邦(nán bāng)的意思:指南方的国家或地区。也可用来形容南方的风土人情。
寝庙(qǐn miào)的意思:比喻官员不务正业,只顾睡觉和享乐。
柔惠(róu huì)的意思:柔和而慈爱的态度,温和而慷慨的待遇。
濯濯(zhuó zhuó)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洗涤干净的样子。
肆好(sì hǎo)的意思:形容态度狂妄自大,没有顾忌,肆无忌惮。
私人(sī rén)的意思:私人指个人的、个体的,与公共事务无关。
四国(sì guó)的意思:指四个国家或地区。
四方(sì fāng)的意思:四个方向,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崧高(sōng gāo)的意思:形容人才出众,杰出突出。
徒御(tú yù)的意思:白费力气,无法控制或驾驭。
土田(tǔ tián)的意思:指人土气、呆板、不开窍。
土疆(tǔ jiāng)的意思:指边疆地区,特指偏远、边远的地方。
万邦(wàn bāng)的意思: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王命(wáng mìng)的意思:指君主的命令或旨意。
文武(wén wǔ)的意思:文指文化,武指武力。文武表示文化与武力并重,既强调学问修养,又注重武艺技能。
因是(yīn shì)的意思:因为是这样,所以……
于邑(yú yì)的意思:指在城市或乡村中居住、生活。
元舅(yuán jiù)的意思:指亲戚关系中的舅父,也用来形容亲戚关系疏远或不亲密。
岳降(yuè jiàng)的意思:形容大雨滂沱,如山岳倾泻而下。
周邦(zhōu bāng)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或方面非常有才能、有造诣的人。
作诵(zuò sòng)的意思: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朗诵诗文或文章。
崧(sōng):又作“嵩”,山高而大。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骏:大。极:至。
维:发语词。
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
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
宣:“垣”之假借。
亹(wěi)亹:勤勉貌。
缵:“践”之借,任用。
前一“于”字:为,建。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式:法。
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
定:确定。
登:升。
执:守持。功:事业。
因:依靠。
庸:通“墉”,城墙。
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
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
私人:傅御之家臣。
俶(chù):厚貌,一说建造。
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
藐藐:美貌。
锡(cì):同“赐”。
牡:公马。蹻(jué)蹻:强壮勇武貌。
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遣:赠送。
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图:图谋,谋虑。
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保:保有。
信:真。迈:行。
饯:备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zhāng):米粮。
遄(chuán):加速。
番(bō)番:勇武貌。
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chǎn)啴:众盛貌。
戎:汝,你。或训“大”。
不(pī):通“丕”,太。显:显赫。
元舅:长舅。
宪:法式,模范。
柔惠:温顺恭谨。
揉:即“柔”,安。
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风:曲调。肆好:极好。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这首诗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读此二句,首先让读者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对功臣的封赏和赞誉,以及臣子们对国土的开发与守护。语言古朴,意境辽阔,体现了早期文学作品中崇高的礼仪文化和浓厚的情感寄托。
诗中的“崧高维岳”开篇就展现出壮丽的山川之势,随后的“申伯”一词,则引出了全诗的主角——申伯及其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申伯不仅是王命所授之人,更是王权拓展边疆、巩固国基的重要力量。在这过程中,申伯被赐土田,建城邑,受封赏,其功绩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
诗中的“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等句,则表明了申伯及其家族对于国家边疆稳固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在南方地区的影响力。同时,“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和“王锡申伯,四牡蹻蹻”等句,更是强调了中央对申伯地位的确认与肯定。
诗歌中还穿插着对申伯及其家族德行的颂扬,如“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对于忠诚、宽厚和正直品质的推崇。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赞美,展现了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观念,那就是帝王与臣子的关系,以及他们共同创造和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大业。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学上的颂歌,通过高度艺术化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无限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