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实(bù shí)的意思:不真实,不实际,不切实际
差别(chā bié)的意思:指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或差异。
常在(cháng zài)的意思:经常在一起、时常在一起
匆匆(cōng cōng)的意思:匆忙、急忙。
究竟(jiū jìng)的意思:表示追求真相或事情的真实本质。
迷悟(mí wù)的意思:指人在追求真理、理解问题时,由于思考不透彻或认识不清楚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妙理(miào lǐ)的意思:指非常巧妙的道理或观点。
犬吠(quǎn fèi)的意思:指小狗的叫声,比喻微不足道的声音或无足轻重的事物。
如来(rú lái)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具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特质。
色空(sè kōng)的意思:指外表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虚假空洞,没有实际内涵或价值。
世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
西东(xī dōng)的意思:形容东西分散或离散,没有秩序或规律。
虚假(xū jiǎ)的意思:指事物的真实性、真相不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欺骗性质。
阳焰(yáng yàn)的意思:指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火焰样的光芒。也可比喻光芒四射、光彩照人。
一念(yī niàn)的意思:一念指的是一瞬间的念头或想法。
愚人(yú rén)的意思:指愚蠢、愚笨的人。
智者(zhì zhě)的意思:智慧的人,聪明人
自身(zì shēn)的意思:指自己的身体、自己本身。
- 鉴赏
这首诗《十四科头(其十四)迷悟不二》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禅师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地阐述了佛教中关于迷悟、色空、因果、真伪等哲学思想。
首句“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开篇点题,指出在迷惑的状态下,人们往往将空性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存在;而当达到觉悟之后,又会从另一个极端出发,认为一切现象皆是空无。这反映了迷与悟之间的相对性和相互转化。
接着,“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进一步强调,迷与悟、色与空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一切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没有实质的差别。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通过对比愚人与智者的行动,形象地说明了无知与智慧的区别。愚者因认知局限而犯错,智者则能超越表面的界限,洞察事物的真相。
“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提示了佛法的精髓在于内心,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并不在外在的追寻,而是在于内心的觉悟和清净一念。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运用自然界的景象,以阳焰(阳光下的水面幻影)比喻虚幻的现象,渴鹿追逐幻影则象征着人们对于外在欲望的盲目追求。这一比喻警示人们要认清事物的真实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虚假和不实,继续在虚空中寻找空洞的意义,陷入了无尽的循环。
最后,“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世人的迷惑状态,如同对雷声的误解,比喻人们对于真理的无知和误解达到了极点。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也是对所有寻求真理之人的警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迷悟、色空、因果、真伪等佛教核心概念,引导读者反思自我,追求内心的觉醒与清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