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夫(bǎi fū)的意思:形容力量强大,人数众多。
不胜(bù shèng)的意思:形容无法胜过或不胜任某种情况或事物。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不得(bù dé)的意思:不能,禁止,不允许
彩丝(cǎi sī)的意思:指五颜六色的丝线,比喻华丽而华贵的衣饰。
地衣(dì yī)的意思:指长在土地上的草木,比喻依附在某个地方,得不到自由。
夺人(duó rén)的意思:形容非常引人注意或吸引人的。
拂拂(fú fú)的意思:轻轻地拂拭,形容动作轻柔、温和。
歌舞(gē wǔ)的意思:形容欢乐繁盛,喧闹热闹。
寒人(hán rén)的意思:指贫穷、贫困的人。
红线(hóng xiàn)的意思:指不可逾越的界限或底线。
红蓝(hóng lán)的意思:红蓝意指两种对立的颜色或阵营,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对立的事物或立场。
竭力(jié lì)的意思:尽最大的努力
罗袜(luó wà)的意思:指袜子上的花纹错综复杂、杂乱无章,比喻事物纷繁复杂,杂乱无章。
美人(měi rén)的意思:指容貌美丽的女子,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
年年(nián nián)的意思:每年都;每年一次
披香(pī xiāng)的意思:形容香气四溢、芳香弥漫。
缲丝(qiāo sī)的意思:指细心而勤劳地做事情,像缲丝一样耐心细致。
清水(qīng shuǐ)的意思:清澈无杂质的水,比喻纯洁无暇的品质或人品。
茸茸(róng róng)的意思:茸茸,形容柔软、细腻或茂盛的样子。
如此(rú cǐ)的意思:表示事物的状况或程度如此,表示程度非常之高。
十月(shí yuè)的意思:指时间或期限的最后阶段,也用来形容事物接近完成或结束。
蜀都(shǔ dōu)的意思:指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或地区。
随步(suí bù)的意思:根据步骤或情况的变化而行动,灵活应对。
太原(tài yuán)的意思:指事物的根本或起源。
太守(tài shǒu)的意思:指官职品级较高的地方官员。
谓为(wèi wéi)的意思:称为;说成是
为臣(wéi chén)的意思:指效忠于君主或上级,尽心尽力为其服务。
线毯(xiàn tǎn)的意思:指一种用线织成的毯子,比喻事物的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香殿(xiāng diàn)的意思:指宫殿内的香火殿,也用来比喻富丽堂皇、华丽的建筑。
绣鞋(xiù xié)的意思:形容人对一件琐碎的事情过于计较,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
织作(zhī zuò)的意思:指编织衣物或制作织物。
织成(zhī chéng)的意思:指通过努力和刻苦工作,把事情或计划完成。
- 注释
- 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
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
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挑选。
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披香殿:汉代宫殿名。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
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
可,适合。
不胜:承受不起。
涩:不柔润。
毳:鸟兽的细毛。
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
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地衣:即地毯。
- 翻译
-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织品制作与使用的情景,通过对红线毯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手工艺品的赞赏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红线毯"一词便设定了整个画面的基调,既指织物中的主要色彩,也象征着精心挑选与细致入微的工艺。"择茧缲丝清水煮"则进一步描绘出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严格筛选和洗练过程。
接下来的"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展示了色彩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对比红蓝两种颜色的不同浓淡,突出了织品的视觉效果。紧接着的"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馀"则将这种精细的手艺提升到宏大建筑物的装饰层面。
诗中随后的"红线织成可殿铺,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描绘了完成品的柔和质感及其在使用中的氛围,"美人"一词增添了一抹生活的情趣。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些华丽景象上,他转而关注到了织造过程中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与艰苦条件,如"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所表现。
最后一段"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劳动者与统治者的关系有所微词,通过对宣城太守的描述,表达了对于过度榨取人民劳力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红线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工艺美学,同时也蕴含着社会批评的深意。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