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奔走(bēn zǒu)的意思:指匆忙奔跑,形容忙碌劳累。
聪明(cōng ming)的意思:形容人聪明机智、反应敏捷。
瞪目(dèng mù)的意思:张大眼睛,用力地看。
独醒(dú xǐng)的意思:独自清醒,不受外界干扰。
酣睡(hān shuì)的意思:指睡得非常熟,非常沉醉入睡的状态。
何当(hé dāng)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昏冥(hūn míng)的意思:形容非常黑暗、模糊不清的状态。
疾呼(jí hū)的意思:急切地呼喊或呼唤,形容非常迫切地要求或呼吁。
金铎(jīn duó)的意思:比喻声音高亢响亮。
举世(jǔ shì)的意思: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人所共知的。
濂洛(lián luò)的意思:指两地相隔很远,比喻彼此相隔遥远。
天聪(tiān cōng)的意思:指人天生聪明才智,具有卓越的智慧和天赋。
微声(wēi shēng)的意思:微小的声音
营营(yíng yíng)的意思:形容事物充满活力、繁忙、忙碌的样子。
洙泗(zhū sì)的意思:指水流湍急的样子。
这首诗《月夜二首(其二)》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首句“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普遍的麻木与少数人的觉醒之间的矛盾。在“举世困酣睡”中,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沉睡,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而“谁偶独醒”则强调了个体的觉醒,即有人能够洞察到世界的真相,保持警觉。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也暗含了对普遍无知状态的批评。
接着,“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描述了那些觉醒者试图唤醒沉睡者的努力,但往往遭遇的是不解和惊异,甚至被误解为疯狂。这反映了改变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艰难性,以及个体在面对集体无意识时所面临的孤立感。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对于觉醒者的排斥和攻击,他们被视为异类,甚至被围攻。这一部分揭示了社会对于新思想的恐惧和排外心理,以及对变革的抵制。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这里引用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洙泗)和周敦颐(濂洛),象征着传统智慧的传承中断,而新的声音却显得微弱。这反映了在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与新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指出了一些人通过某种手段(可能指宣传或操纵)使大众陷入更深的无知状态,比喻为“荼毒鼓”,暗示了信息传播中的负面效应。这句话强调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危险性。
最后,“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层面的反思。这句问话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应忘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则是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人们能听到觉醒之鼓的声音,开启智慧,摆脱无知与盲从,追求真正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个人觉醒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与现代、知识与无知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它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富有时代意义,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锦乱筠遗箨,青浮水结衣。
乳鸠呼却逐,斗雀堕还飞。
客过残樽在,年侵冷食稀。
去年今日意,渡峡雨霏霏。
金印如斗封王侯,何如烂漫江南游。
山能不老阅今古,云自无心忘去留。
我似孤松蟠涧底,斤斧之馀流落此。
轻便却羡无根蓬,随风直上青霄里。
壶中变态何所无,色色略同朝与晡。
千里飞蝇政缘骥,百兽畏虎元非狐。
置是休论且行乐,明月张灯天展幕。
更持北斗?酒泉,浇我胸中万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