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嗟凤兮衰,遽叹麟也获。
继遭秦焚书,又被鲁坏宅。
博士(bó shì)的意思:指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也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不修(bù xiū)的意思:指不修理、不整顿。
长乐(cháng lè)的意思:长乐指长时间的快乐和安乐。
从者(cóng zhě)的意思:指服从别人,为别人服务的人。
地芥(dì jiè)的意思:指在地下生长的植物,比喻隐藏在暗处或不为人所知的事物。
迩来(ěr lái)的意思:指近来、最近的一段时间
焚书(fén shū)的意思:焚书指的是烧书,原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烧了许多古代文献。后来,焚书成为指禁止读书、破坏文化和知识的行为。
逢掖(féng yè)的意思:指在朝廷中得到亲近、接近的机会。
海望(hǎi wàng)的意思:远望大海,形容志向远大,心怀抱负。
几时(jǐ shí)的意思:表示时间的不确定,相当于“何时”。
芥拾(jiè shí)的意思:芥拾是一个四字成语,意为“小事、琐碎的事情”。形容事情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连年(lián nián)的意思:连续多年
论秀(lùn xiù)的意思:指人们在辩论或讨论中,通过展示才华和智慧来争取胜利或赢得尊重的行为。
马上(mǎ shàng)的意思:立即、立刻
没字(méi zì)的意思:指没有写字或没有字迹。
牛毛(niú máo)的意思:形容极其微小或微不足道。
青紫(qīng zǐ)的意思:形容颜色青绿或深紫色。
秋风(qiū fēng)的意思:秋天的风。也用来比喻寂寥、凄凉的情景或气氛。
入室(rù shì)的意思:指被接纳、被录用、被收入某个单位或组织。
塞路(sāi lù)的意思:指道路堵塞,无法通行。
时复(shí fù)的意思:时光回转,时间重复。
斯文(sī wen)的意思:文雅有礼貌,举止得体。
四海(sì hǎi)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广阔的天地。也表示四面八方、各个地方。
肃肃(sù sù)的意思:庄严肃穆,肃立的样子。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天末(tiān mò)的意思:指天空的尽头或边际。
兔园(tù yuán)的意思:指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喻胆小怕事、逃避现实的人所依赖的避难处。
为学(wéi xué)的意思:为了学习而努力。
吾道(wú dào)的意思:指自己的道理、原则、信仰等。也表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受他人影响。
下车(xià chē)的意思:下车指从车辆上下来,也比喻摆脱某种困境或不良局面。
弦歌(xián gē)的意思:形容音乐声或歌声悠扬动听。
向者(xiàng zhě)的意思:指向某个方向或者目标前进的人或事物。
修下(xiū xià)的意思:指修整、修剪下部分,比喻对一事物进行整理、修饰或改进。
选人(xuǎn rén)的意思:选拔人才,选择合适的人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学者(xué zhě)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偃伯(yǎn bó)的意思:指一个人在地位上屈居他人之下,处于被压制、被忽视的境地。
洋洋(yáng yáng)的意思:形容充满自信、自豪、得意的样子。
逸驾(yì jià)的意思:指逍遥自在地驾驭车马,形容行驶迅速、轻松自如。
倚门(yǐ mén)的意思:倚门指倚靠在门上,形容人懒散、无所事事或无所作为。
易于(yì yú)的意思:非常容易,像翻手的动作一样简单易行。
有时(yǒu shí)的意思:偶尔;间或;有时候
羽林(yǔ lín)的意思:羽林指的是古代帝王的禁卫军队,也可以指代精锐部队或官方的警卫队伍。
在泮(zài pàn)的意思:在古代指官员到京城应考,现在泛指官员到任。
之无(zhī wú)的意思:没有任何,毫无
中选(zhòng xuǎn)的意思:指在众多候选人或事物中被选中或选为首选。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俎豆(zǔ dòu)的意思:指古代祭祀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肉食和豆子,比喻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
长乐老(cháng yuè lǎo)的意思:长乐老是指年纪很大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年长而寿命长久的人。
没字碑(méi zì bēi)的意思:指没有字迹的碑,比喻没有留下任何成绩或功绩。
秋风客(qiū fēng kè)的意思:指行踪不定的旅客或游人。
兔园册(tù yuán cè)的意思:指一个人只顾自己小圈子的事物,不顾大局,不关心外界的变化。
一逢掖(yī féng yè)的意思:一次偶然的相遇或机会
这首诗《庙学落成》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教育与社会变迁深刻的理解。
首句“斯文天末器,吾道有时厄”开篇即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文化与道德的坚守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面临挑战。接下来,“方嗟凤兮衰,遽叹麟也获”运用了“凤凰”与“麒麟”的典故,象征着人才的兴衰,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惋惜和对贤才难得的感叹。
“继遭秦焚书,又被鲁坏宅”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孔子晚年居住的鲁国遭受破坏的历史事件,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艰难。接着,“迩来天下事,多自马上得”反映了战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许多事情并非通过和平手段获得,而是通过武力征服。
“不修下车礼,不献在泮馘”、“不授羽林经,不讲博士席”则批评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忽视,以及对传统礼仪的轻视。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旁若没字碑,肯见一逢掖”中的“没字碑”比喻被遗忘的功绩,而“逢掖”则是古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真正的学者。这一句表达了对真正学问和人才被忽视的感慨。
“偶因长乐老,尽挟兔园册”描绘了偶然遇到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他满载着知识和智慧,这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价值。接下来,“及见中选人,始知为学益”指出通过与中选之人交流,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者如牛毛,自古数濩泽”以“牛毛”比喻学者众多,但真正有所成就者却寥寥无几,强调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连年取青紫,易于地芥拾”则讽刺了社会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将获取高官厚禄比作轻易地捡起地上的芥菜,体现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争将逸驾攀,遂向塞路辟”描述了人们为了追求功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开辟险峻的道路。而“挥之无倚门,从者皆入室”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追求功名的人,即使失去了家庭的依靠,也愿意跟随他人进入知识的殿堂。
“肃肃俎豆风,洋洋弦歌邑”表达了庙学落成后,学术氛围的浓厚和文化的繁荣,象征着教育的复兴。“几时复论秀,四海望偃伯”则表达了对人才再次涌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
最后,“术能向者谁,世无秋风客”表达了对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之人的渴望,同时也对当前缺乏这样的人物表示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海邦六月烦暑逼,石床昼卧纷华息。
清风飒飒自南来,恍然如入华胥国。
初醒顿觉日半斜,檐头几阵蜂将衙。
朗吟老子五千字,漫酌卢生七碗茶。
敲门忽见东溪氏,手持一幅鹅溪纸。
云是晴沙远遗之,分明貌出朱翁子。
忆昔登登伐木时,行歌道路声呜噫。
岂徒不入驵侩眼,何当更被糟糠嗤。
五十功名未迟暮,锦衣烜赫人如故。
谁知此日除道夫,却配当年弃夫妇。
朱颜闇淡应无光,后车同载空徬徨。
丈夫出处自有数,悔把深思一日忘。
披图谁不增感慨,嗟彼女流何足怪。
不见翟公门下客,一贫一富知交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