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后之淑,棫朴君之明。
谁能弦此歌,为我发古声。
这首诗《杂诗(其一)》由宋代诗人王令所作,通过对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美德的引用,如《关雎》、《棫朴》、《兔罝》等,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推崇。诗中提到的“关雎”、“棫朴”、“兔罝”均为古代诗歌中的篇章,分别以鸟鸣、树木和狩猎为主题,象征着君子的美德和智慧。
“关雎后之淑,棫朴君之明”,开篇即以《关雎》中淑女的美好品质和《棫朴》中君主的明智来引出主题,强调了高尚品德的重要性。“兔罝尚好德,况乃公与卿”,进一步指出即使是狩猎这样的日常活动,也应以道德为先,更何况是身为公卿的领导者。最后,“所以彼行苇,敦然遂其生”,通过描述行苇(行走的芦苇)在自然中和谐生长的情景,寓意着君子的美德如同行苇一般,自然地影响并引导着周围的人和社会。
“谁能弦此歌,为我发古声”,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能将这些古老而深刻的道德观念以歌曲形式传唱开来的渴望,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高尚品德的思考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和道德风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