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咏阳云楼檐柳诗》
《咏阳云楼檐柳诗》全文
南北朝 / 萧绎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

枝边通粉色,叶里映红巾

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

拂檐应有意,偏宜桃李人。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粉色(fěn sè)的意思:形容房屋、花园等装饰精美,色彩娇艳。

红巾(hóng jīn)的意思:红色的围巾,指代忠诚和勇敢的青年人。

偏宜(piān yí)的意思:偏向适宜,倾向适当。

桃李(táo lǐ)的意思:指学生或后辈,也泛指学问、才能等。

杨柳(yáng liǔ)的意思: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用来形容柔软、婉约的女子。

映红(yìng hóng)的意思:指受到阳光照射而变红。也用来形容受到好消息、好事等的刺激而激动。

应有(yīng yǒu)的意思:应该有的,理应拥有的

有意(yǒu yì)的意思:有趣或有价值的

自觉(zì jué)的意思: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状态或责任。

桃李人(táo lǐ rén)的意思:指具有优秀品质和才能的人,尤其是教育者和学者。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阳云楼檐下的柳树之景,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首句“杨柳非花树”,诗人以“杨柳”开篇,却言其非花,既点明了柳树的形态特征,又暗示了其不同于花卉的独特魅力。接着,“依楼自觉春”一句,赋予柳树以生命,使其仿佛能感知季节更替,自知春天的到来,生动地展现了柳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枝边通粉色,叶里映红巾”两句,运用色彩对比,描绘了柳树在春日里的美丽景象。粉色的花朵与绿色的叶子相互映衬,如同女子佩戴的红巾,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美感。

“带日交帘影,因吹扫席尘”则进一步展现了柳树在阳光和微风中的动态美。阳光透过柳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帘幕轻动;微风吹过,不仅扫去了地面的尘埃,也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最后,“拂檐应有意,偏宜桃李人”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柳树似乎有意拂过屋檐,为人们带来凉爽与舒适,特别适合那些喜爱桃李之美的文人雅士。这里不仅赞美了柳树的实用价值,更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柳树在春日里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作者介绍
萧绎

萧绎
朝代:南北朝   字:世诚   籍贯: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生辰:508—554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猜你喜欢

采桑子

乱时正觅桃源地,雁断鸿离。强抑愁思。

诗梦惟寻到谢池。军糈糜费皆儿戏,刮尽民脂。

竖起降旗。手裂山河复咎谁。

(0)

卖花声.为人题图

村落树阴阴。叶底鸣禽。人家隐见夕阳沈。

两道虹梁溪上跨,秋在园林。诗客镇相寻。

水复山深。豪怀犹未倦登临。

可有樵风徐引去,卧听泉琴。

(0)

眼儿媚.前题

山如碧玉水如蓝。高士结茅庵。

断崖乍劈,危亭欲坠,好驻游骖。

长江一线吞天远,云影淡相涵。

半空残照,一行疏雁,数点风帆。

(0)

杨柳枝十首·其六

玉虎丝沈不可牵。楼阴摇曳带秋千。

长宵那有羊车过,脉脉啼乌上井阑。

(0)

天香.怀顾子远丈

张禄过秦,陆机入洛,名贤别有声价。

几绽乌皮,堂开背郭,老客成都官舍。

蜀桐清越,任谱遍西园亭榭。

小墨池边雪霁,养云窠外霜夜。少陵几时归也。

看悤悤、岁终祈蜡。严武旌幢枉访,不须迎迓。

小队花间立马。

还忆否天涯苦唫者,熊耳山前,峨眉峰下。

(0)

锁窗寒.嘉州用梅溪体

岸柳扶烟,溪鱼煮雨,水天新渌。

龙游小县,地势曼迥巴蜀。

泻长空乌尤塔边,乱流竞赴涪亭足。

正锁窗慵起,梦魂难到,野沤沙鹿。投宿。江城曲。

看媚眼波横,蛾眉峰蹙。悠悠往事,此意分明倾属。

怅参差宵深露零,撷来豆蔻香盈掬。

数归期暗想灯前卜遍鸾钗玉。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元绛 李华 孙逖 万寿祺 高鼎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王僧孺 陈德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